核电议题的媒体呈现 ——基于风险-收益感知框架分析(2011-2021)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诸廉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050301[文学-新闻学] 05[文学] 080802[工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0808[工学-电气工程] 08[工学] 0503[文学-新闻传播学]
摘 要:核电议题是一个事关国家能源部署以及环境保护的政策性议题,不仅仅局限于能源议题或环境议题,还进一步指出了制度问题、政治问题和文化问题。2021年4月13日,日本内阁对外公开了拟向太平洋排放核废水的决定,在核电技术应用的新时代敲响了警钟。如何更“有效、安全、合理、环保、绿色地利用核能、利用核技术,是全世界都必须面对的新挑战。而2011年福岛核事故发生至今已有十年,这十年间我国媒体在核电议题上的呈现又有何新的变化?鉴于此,本文选取了两份代表性党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两份代表性市场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将四份报纸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1日关于核电、核能的723篇报道作为数据来源进行编码和内容分析,探究在风险—收益感知框架下,媒体如何构建核电议题,并探究我国不同性质的媒体在报道核电议题上的差异。Logit和OLS回归分析发现,十年以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在核电议题的建构上总体倾向是积极的,这是因为无论是具有“国家视角的党报还是具有“新闻视角的市场报都以“人民、“受众为根本出发点;在风险—收益感知框架的建构方面,日本福岛核废水排放决定改变了我国媒体对核电议题框架的建构,即排海决定发布后,我国媒体对核电议题的风险感知框架呈现增多,收益感知框架呈现减少;同时,不同功能属性的报纸在核电议题的框架建构上侧重点各不相同,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为代表的市场报更多地使用风险感知框架,而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为代表的党报更多地使用收益感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