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模糊理论指导下称谓语的俄译研究——以《红楼梦》俄译本为例 收藏
模糊理论指导下称谓语的俄译研究——以《红楼梦》俄译本为例

模糊理论指导下称谓语的俄译研究——以《红楼梦》俄译本为例

作     者:李月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庆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050202[文学-俄语语言文学] 05[文学] 

主      题:称谓语 模糊理论 模糊对等 《红楼梦》 

摘      要:称谓语是迎合社会发展、适应交际需要而产生一种社会和语言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红楼梦》堪称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小说出场人物众多,其间的人际关系更是纷繁复杂。可以说,《红楼梦》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称谓语的全貌,其中称谓语的使用非常集中且具有代表性。本文拟在模糊理论指导下,以В.А.Панасюк1995版《红楼梦》为语料,探讨称谓语的俄译原则和方法,以期借助模糊理论打开称谓语俄译研究的新视角。模糊性既指主体类属边界及性态的不确定性,又指主体对客体认知的不确定性,还指符号与客体之间所指关系的不确定性。翻译定义、翻译过程及翻译标准无不渗透着模糊性。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时代的交际活动,译者不仅需要进行语言转换,同时也要将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意义传译出来,以实现译文与原文“最大程度的相似。因此,译者需要以“模糊对等的翻译原则为指导,充分调动综合思维进行模糊推理、模糊判断进而实现模糊表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翻译过程就是一个由模糊到精确,再由精确到更高层次模糊的渐进式过程。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俄罗斯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而语言本身又具有复杂性、整体性、动态性的显著特征,这些无疑增加了语际翻译的难度。为了更好地传达原著的思想和风格,译者采取了模糊对等、模糊释意、模糊限制、语境迁移和代偿空白五种方法进行动态补偿。虽然在译文中仍然存在部分因理解偏差而造成的语言、文化误译现象,但是通过误译解读也能够更清楚的认识到如何最大限度克服文化障碍和避免翻译瑕疵的方法,同时指出时代呼吁与“红学发展高度相契合的新译本的出现。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