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青藏高原旅游风景道体系构建及其空间结构研究 收藏
青藏高原旅游风景道体系构建及其空间结构研究

青藏高原旅游风景道体系构建及其空间结构研究

作     者:盛楠翊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文瑞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020202[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主      题:青藏高原 网络游记 旅游风景道 空间结构 

摘      要: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其可持续发展关系着我国整体利益。受到高海拔、脆弱生态和人口密度低等条件约束,其发展不可能走内地的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路径。在生态文明重要性愈发凸显的今天,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特色文化原真性为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当地社会带来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青藏高原旅游资源丰富且面积辽阔,自驾游、包车游成为青藏高原最重要的旅游形式,这也决定了青藏高原旅游发展不大可能遍地开花,在空间上呈现点轴结构更为符合实际。目前,317国道、318国道、109国道等路线正在形成为青藏高原上知名的旅游线路,沿线及周边汇聚了冰川雪山、森林湖泊等自然景观和极具藏地特色的建筑古迹等资源。但受到行政区划、区域发展等限制,这些线路之间并没有形成完整、联动的旅游风景道体系,不能够充分发挥其作为轴线的带动作用。本文以“点-轴空间结构理论为基础,将青藏高原上高质量旅游资源和风景线路进行串联,并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提出了“节点—线路—域面的发展模式,构建了青藏高原旅游风景道体系。以节点景区和节点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风景道为轴线联动发展,并明确了旅游主题分区。研究旨在为青藏高原旅游作为主要产业发展构建基本旅游空间结构框架,并期望此框架为区域旅游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支撑。本文由七章组成:第一章,绪论,对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进行阐述。第二章,相关文献回顾,并对本文涉及的旅游廊道、风景道等概念进行界定。第三章,介绍本文数据来源及整理方法,介绍本文研究区概况,梳理青藏高原旅游景区及游客兴趣点分布。第四章,以点-轴理论为基础,阐述旅游风景道体系构成,评价研究区内风景道构建适宜性,选取旅游风景道节点景区并构建旅游风景道。第五章,以增长极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对青藏高原旅游风景道体系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运用中心职能指数、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遴选出青藏高原旅游风景道上的两个增长极,划分四级旅游地等级,并结合实际情况将本文研究区划分为四个旅游主题区。提出“节点—线路—域面的发展模式。第六章,提出青藏高原旅游风景道体系发展面临的问题并给出建议。第七章,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旅游风景道体系由旅游风景道线路、节点景区、节点城市和主题分区构成。适宜构建旅游风景道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高原的东部、南部边缘。最不适宜构建风景道的为高原内部区域。(2)本文构建的风景道体系包含了48个节点景区,19个节点城市,1条主线、4条支线、5条支线的风景道线路和四个旅游主题区。其中,风景道线路包括以四川、青海为出入口的旅游风景道主线;拉萨-阿里线、青海线、甘南-阿坝线、阿坝-那曲线四条廊道副线;阿里地区的土林-古格遗址线、日喀则市的珠峰线、多情措-58冰川线、山南线和玉树线构成的廊道支线。四个主题分区分别为川藏民族风情旅游区、阿里-日喀则高原古迹旅游区、青海生态体验旅游区、安多宗教生态旅游区。(3)空间结构方面,提出“节点—线路—域面发展模式,将19个节点市州划分为核心旅游地、重要旅游地、一般旅游地、边缘旅游地四级旅游地,以西宁市和拉萨市为风景道旅游增长极,带动其他点、线、面发展。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