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慢性牙周炎导致肠道菌群紊乱通过SCD1/AMPK信号通路引起... 收藏
慢性牙周炎导致肠道菌群紊乱通过SCD1/AMPK信号通路引起肝脏损伤...

慢性牙周炎导致肠道菌群紊乱通过SCD1/AMPK信号通路引起肝脏损伤的研究

作     者:刘雅静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陈可洋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1003[医学-口腔医学] 100302[医学-口腔临床医学] 10[医学] 

主      题:牙周炎 肝脏脂肪变性 肠道菌群 SCD1/AMPK信号通路 

摘      要:背景: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是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细菌感染性疾病,主要特征包括局部牙龈炎症、牙周袋形成及牙槽骨丧失,严重时可导致牙齿松动脱落,已成为成人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持续性的炎症破坏使得微生物及炎性介质逐步扩散至全身系统,多种研究表明,慢性牙周炎与多种全身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呼吸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对于肝脏组织的影响。口腔疾病如何对远端器官产生影响,其中与口腔联系最为密切的肠道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人体肠道菌群的动态平衡参与维持机体健康,同时,一些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失调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牙齿丝结扎成功构建了大鼠CP模型,在肝脏中观察到相应的炎症反应和脂肪病变,并初步探讨了慢性牙周炎影响肝脏的潜在分子机制。目的:探究慢性牙周炎和肝脏损伤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慢性牙周炎对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并阐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6周龄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n=6),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每组6只)和慢性牙周炎组(CP每组六只),通过丝线结扎法构建CP模型并于相同实验环境下饲养两组大鼠8周,10%水合氯醛麻醉后处死。禁食8小时,并于剖杀前留存大鼠粪便样本,取全血分离血清,同时取大鼠牙槽骨,牙龈,肝脏,肠道等样本以备后续检测。采用肝脏转录组测序和粪便16S rRNA测序法处理分析样本,确定CP参与诱导肝脏疾病的分子机制。同时比较两组肝脏组织病理学和炎症反应相关的指标。结果:肝脏组织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P大鼠SCD1表达显著增加。通过KEGG富集分析结果提示,AMP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肝脂肪变性的进程。采用16S rRNA测序的方法对大鼠粪便样本的肠道菌群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P组的肠道菌群出现紊乱,且CP模型大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1)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同时,CP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结果和AST、ALT指标提示肝脏损伤出现,同时肝脏脂质合成增加,血清IL-1β和LPS的增加提示全身炎症反应。结论:单纯丝线结扎诱导大鼠慢性牙周炎,CP可能参与了肝损伤和肝脂肪变性的发生发展,其机制可能与口-肠-肝轴和SCD1/AMPK信号的激活有关。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