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贵州部分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特征及心理机制研究 收藏
贵州部分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特征及心理机制研究

贵州部分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特征及心理机制研究

作     者:秦倩 

作者单位:贵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庹安写

授予年度:2021年

学科分类:0402[教育学-心理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学位)] 040202[教育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4[教育学] 

主      题:攻击性行为 儿童期心理虐待 特质愤怒 情绪智力 内隐攻击 

摘      要:目的:以贵州部分地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及行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探索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特征,并分析其内在作用机制,为优化中学生行为方式及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攻击性行为量表、情绪智力量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特质愤怒量表对贵州地区初一至高三的2458名在校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数据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Process宏程序进行中介作用的检验和Bootstrap分析,招募166名中学生,采用攻击性行为量表与IAT内隐攻击测验共同探索中学生外显攻击与内隐攻击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一: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2.59±0.74)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个人因素中,不同的性别、生源地、是否留守、是否独生子女、是否住校的中学生攻击性行为量表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中学生的外显攻击与内隐攻击不存在相关关系(r=0.15,p0.05),二者归于不同的心理结构,支持了“内隐—外显心理结构分离论的观点。结论: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性别、生源地、是否留守、是否独生子女、是否住校、家庭类型、父母文化程度、成绩、是否是班干、年级等因素均与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情绪智力、气质型特质愤怒、反应型特质愤怒在儿童期心理虐待与攻击性行为间起部分多重中介作用;中学生内隐攻击效应显著,内隐攻击和外显攻击属于不同的心理结构,支持“内隐—外显心理结构分离论观点。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