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超声造影在颈动脉斑块低回声区性质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收藏
超声造影在颈动脉斑块低回声区性质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超声造影在颈动脉斑块低回声区性质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作     者:李小盼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张艳

授予年度:2021年

学科分类:0831[工学-生物医学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医学学位)] 100207[医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1002[医学-临床医学] 08[工学] 1010[医学-医学技术(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204[医学-神经病学] 10[医学] 

主      题:超声造影 颈动脉斑块 低回声区 斑块内新生血管 

摘      要:背景与目的缺血性脑卒中是导致中国居民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首要原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斑块易损性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超声利用灰阶中位数(gray-scale median,GSM)研究显示低回声斑块或斑块低-无回声区对应病理组织为脂质核心或斑块内出血,但二者常规超声下鉴别困难。超声造影对斑块内新生血管(Intraplaqu eneovascularization,IPN)评估的多数研究中提示低回声区造影增强强度较高,但不同研究中结论存在差异,部分研究中低回声区增强不明显。目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是临床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方式,研究发现低回声斑块中大的脂质核心是CAS术后发生同侧微栓塞的重要原因,斑块内是否为脂质核心与支架置入术预后具有明显相关性。因此对斑块内低回声区性质的鉴别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超声造影与低回声斑块病理对照鉴别斑块内出血与脂质成分的临床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通过对颈动脉斑块低回声区的超声造影与术后组织病理学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超声造影在鉴别斑块低回声区出血与脂质成分中的应用价值。对象及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10月于我院血管外科住院,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并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72例,均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常规超声检查为颈动脉低回声斑块或以低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斑块,根据斑块性状以病理大体形态为依据将斑块分为脂质核心组与斑块内出血组,脂质核心组依据脂质状态分为膏样脂质组、泥样脂质组及沙样脂质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常规超声记录斑块的形态及内部回声;超声造影对斑块进行半定量分级并使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ACQ获得斑块时间-强度曲线(TCI),记录斑块内造影剂到达时间(arrival time,A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intensity,TPI)、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并计算斑块增强强度(enhanced intensity,EI)(EI=PI-BI)及管腔增强强度与斑块增强强度之比(Ratio);斑块术后用10%的福尔马林缓冲液固定,对感兴趣区域行连续病理切片,通过HE染色及CD31、CD68、SMA等免疫组化,记录斑块成分包括新生血管的密度、巨噬细胞占比、坏死物质占比、平滑肌细胞占比、胶原占比等。对各组间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各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等一般资料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脂质核心组与斑块内出血组比较:脂质核心组斑块增强率显著高于斑块内出血组(P0.05);脂质核心组PI、EI及Ratio均显著高于斑块内出血组(P0.05);脂质核心组斑块内坏死物质占比显著低于斑块内出血组,巨噬细胞占比及新生血管密度显著高于斑块内出血组(P0.05);两组斑块形态、AT、TPI、平滑肌细胞占比、胶原占比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膏样脂质组、泥样脂质组、沙样脂质组、斑块内出血组比较:泥样脂质组斑块增强半定量分级与斑块内出血组及沙样脂质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膏样脂质组、泥样脂质组PI、EI及Ratio均显著高于沙样脂质组及斑块内出血组(P0.05),膏样脂质组与泥样脂质组、沙样脂质组与斑块内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内出血组坏死物质占比显著高于泥样脂质组,泥样脂质组巨噬细胞占比显著高于斑块内出血组(P0.05);膏样脂质组、泥样脂质组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显著多于沙样脂质组与斑块内出血组(P0.05),膏样脂质组与泥样脂质组、沙样脂质组与斑块内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相关性分析:超声造影等级与术后病理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0.76,P=0.00)。结论1.斑块低回声区中,脂质核心斑块造影半定量分级、PI、EI及Ratio显著高于斑块内出血,其中膏样脂质、泥样脂质显著高于斑块内出血与沙样脂质,泥样脂质与膏样脂质、沙样脂质与斑块内出血比较无显著差异。2.脂质核心斑块中新生血管密度高于斑块内出血,不同类型脂质新生血管密度不同,由高到低依次为泥样脂质组、膏样脂质组、沙样脂质组。3.脂质核心斑块巨噬细胞占比显著高于斑块内出血,坏死物质占比显著低于斑块内出血。***半定量分级与病理新生血管密度呈显著正相关,CEUS能准确评估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