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民国时期东北小学教师群体研究(1912-1931) 收藏
民国时期东北小学教师群体研究(1912-1931)

民国时期东北小学教师群体研究(1912-1931)

作     者:张子微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谭玉秀

授予年度:2021年

学科分类:0303[法学-社会学] 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3[法学] 060205[历史学-中国近代史] 06[历史学] 030301[法学-社会学] 0602[历史学-中国史] 

主      题:民国时期 东北地区 小学教师 1912-1931 

摘      要:清末民初是中国新式教育的萌芽时期,民国以后,中国新式教育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奉系军阀的建设下东北小学教育不断发展,小学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推动者,逐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民国时期东北小学教师群体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都呈现不平衡的特点,本文从小学教师群体结构角度出发,结合档案、报纸、地方志、资料汇编和著作等资料,对小学教师群体的教学活动、薪资待遇和群体特点等进行研究。全文除引言与结论外,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进行探究:第一部分,对民国时期东北小学教育概况和教师群体的结构进行分析。阐述了民国时期东北小学教育发展的两大主要保障,即培养师资与扩充经费。再从年龄、性别、学历和籍贯四个方面剖析小学教师群体结构,总体上呈现以青年教师、男性教师、受过师范教育的教师和本地教师为主体的结构特点。第二部分,从东北小学教师群体的教学环境、教学实态、教学成绩与参与培训四个方面重点分析民国时期东北小学教师群体的教学素质情况。东北小学教师群体的教学环境以省城小学为优,经费较少的县立或乡立小学较差。其次教学实态主要表现在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方面,小学教师结合自身素质水平,并考虑学生素质水平、学生数量与级数、教学环境与设施等因素,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呈现了教学方法多样性的特点。教学成绩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进行阐释,教学成绩受学生自身素质和教师群体教学素质水平影响。参与培训方面主要阐述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主要方式。第三部分,重点剖析民国时期东北小学教师群体的薪资与待遇。首先分析民国时期东北小学教师群体的薪俸制度演变,总体上小学教师的薪资标准不断提升。其次通过小学教师群体的实际薪资收入考察其真实的生活状况,因经费不足、物价不稳、拖欠薪资、薪资打折扣等等原因使绝大部分小学教师在不断地索薪中度过生活。最后将小学教师薪资与其他教师群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员薪资进行比较,得出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小学教师薪资水平基本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结论,虽然民国时期东北地区也颁布了针对小学教师的福利待遇政策,但实际上能够享受待遇的小学教师群体并不多见,故福利政策很难保障绝大部分小学教师的基本生活。第四部分,分析民国时期东北小学教师群体的特点。第一,小学教师群体素质不平衡。辽宁省小学教师素质水平相对较高,从小学校性质来看,省立小学教师整体素质高于县立小学,县立小学教师素质高于村立小学。第二,小学教师流动性较大。主要由于民国时期东北小学教师群体的实际工资水平总体低下,且物价水平相对不稳,小学教师迫于生计,多另谋他业。第三,小学教师的爱国意识较强。受东北三省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因素影响,使小学教师的忧患意识较强,爱国主义思想浓厚,培养了一批批爱国的优秀毕业生,对近代东北地区小学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民国时期东北小学教师群体担当了教书育人的主要责任,但在当时背景与条件下,小学教师的职业培训和收入保障未能得到有效落实,小学教师群体虽素质水平不一,但值得注意的是小学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深深地影响了东北小学生的思想情怀。总的来说,小学教师群体对近代东北小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