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翱对韩愈人性论的继承与发展研究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漠
授予年度:2021年
学科分类:01[哲学] 0101[哲学-哲学] 010102[哲学-中国哲学]
摘 要:自先秦起学者们就关注到了人性之问题并产生了思考,到了唐代由于佛、道盛行,儒学的地位受到了挑战。因此以韩愈、李翱等为代表的儒者们以祟儒排佛、老为目的,期望光复儒学曾经的正统地位,以挽救国之衰败的现状。他们汲取了儒家先辈们的精华思想,同时又融合了当时的文化思想,构建出了具有时代特点的人性理论。本文通过梳理隋唐以前儒学者们的人性思想,分别从孔子、孟子、荀子、子思、董仲舒等着手,了解儒家学者们关于人性思想的理论和变化,在此基础上,探究韩愈、李翱在隋唐时期对于人性论的重新构建。同时,结合韩愈、李翱所处时代的关注,力求通过唐代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统观两人的人性论。在儒家思想中“性之最初内涵皆是由天所赋,而天所具有的明德与至善之性又是人类存在的本体依据,亦是儒者们一直所追求的目标。韩愈、李翱之人性论发展皆承袭了此思想,把“性视为一种先天的本然之性,由于二人继承思想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对“性之本质阐释出了不同的观点。韩愈主要以继承孔、孟、荀以及董仲舒之性论思想为主,提出性情三分论的人性主张,且上、下之性不可移,同时立足于现实指出人性之修养需要通过外教、内修、践行之法去达到儒家所追求的圣人之境。李翱亦吸收了唐前儒者们的人性思想,其中又以《中庸》的思想为主,他同韩愈一样指出了人之性禀赋于天,但他不赞同韩愈性分三品的说法,并指出人皆一性,性为本善之主张,更着重提出了“情才是造成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根本。他同韩愈一样,又“情的角度对性加以分析,继承了韩愈的“情有善恶之分的思想,认为百姓之情就是因为有恶之因素才导致了本性之蒙蔽。同时他在人性修养方面比韩愈更注重自身的内省以及内修,具有了形而上之概念,他提出了通过“熄情灭性之修养方法,希望人们能够达到“至诚之理想境界。韩愈、李翱的人性论继承了儒家先辈们的精华思想,汲取了佛、道之思想,在彼此切磋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人性论,尤其是李翱的复性说,更是影响了宋明理学性二元论的形成,为宋明理学之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