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困境、挣扎、景观—哈内克电影意象的后现代性 收藏
困境、挣扎、景观—哈内克电影意象的后现代性

困境、挣扎、景观—哈内克电影意象的后现代性

作     者:吕叶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刘云舟

授予年度:2020年

学科分类:1303[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 13[艺术学] 

主      题:哈内克 意象 媒介 镜子 后现代 

摘      要:迈克尔·哈内克是享誉国际影坛的欧洲电影大师,虽然他在营造独特的影像风格和践行哲学式隐晦的书写模式方面极具“作者电影气质,但丝毫不影响他在对欧洲社会普遍问题探索上引发的更广范围的观众共鸣,因为他的电影作品本身就是映照西方社会的一面镜子。正因如此,对迈克尔·哈内克的研究有利于了解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20世纪60年代至今不同阶段存在的社会问题。在对哈内克电影文本观摩、解读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文本当中存在后现代踪影,发现这些文本流露的后现代性在影片三种意象中有迹可循。因此本文将关注点转向电影中的意象表征,试图通过意象分析,揭示哈内克影片中的后现代性气质。在绪论部分,笔者先对有关哈内克本人及其作品的现有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出各类文献的研究倾向,说明这些文献在意象及后现代性方面研究的缺失;其次对“意象进行概述,强调在电影立意和分析过程中,意象运用的重要性。在第一章中,笔者讨论哈内克电影中的媒介意象,从电视机、录像机、手机三种具体媒介入手,借助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内爆概念、鲍德里亚有关后现代的“超真实理论,分析哈内克电影在“超真实被遮蔽、现实与虚拟意义含混化、融媒体多元化等方面,体现的后现代社会及文化语境下人之交流困境。在第二章中,笔者具体讨论死亡意象,以人物产生的“寻死意识为起点,借助海德格尔关于死亡的后现代哲学观点,通过分析人物如何被“他杀,又为何将“寻死作为找回自我价值的手段,以及电影中具有“向死而生意识的主体阶级性,说明在被变相压抑和束缚的情景中,电影人物的“主体挣扎,进而阐释西方后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况及内心精神世界景象。在第三章中,笔者进而讨论镜子意象,从以镜为道具和以银幕为镜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对哈内克电影中镜子、类镜物对人物自我映照和重构电影时空作用的解读,参照拉康“镜像阶段理论,说明哈内克电影作品中镜子作为道具如何参与叙事,在“自我与“他者彼此映照和完整之时,由于真实与虚拟界限模糊化、电影时空乱序,而体现的含混性、非连续性、去中心化的后现代特征;同时,经由银幕与“镜子两者关系及镜子的“反射功能,阐释哈内克电影本身作为一面特殊意义上的镜子,如何再现后现代社会景象。最后,笔者总结以上三种意象与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而根据“后现代定义,解释哈内克电影文本中媒介、死亡、镜子三种意象体现出后现代性的何种特征。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