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研究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郑来春
授予年度:2020年
学科分类:030504[法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02[经济学] 03[法学] 030501[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201[经济学-理论经济学] 020101[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0305[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摘 要:生产力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马克思大量使用却没有明确界定并存在广泛争议的概念之一。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形成与其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由于《莱茵报》时期接触到社会现实问题,马克思开始对黑格尔哲学产生疑惑,进而在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中接触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并在恩格斯和赫斯经济学著作的影响下,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马克思在《巴黎手稿》时期初步接触到国民经济学生产力概念后,就开始对其逐步进行改造,继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概念,使其成为唯物史观赖为基础的重要范畴之一。此后,马克思又相继在多个文本中使用了生产力概念,虽然语境不同,表述各异,但在内涵上始终指称着人们的现实生产能力及人们的共同活动方式;在外延上则包含着“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以及“社会生产力和“个人生产力等等的相互对置。只有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才能从整体上理解唯物史观。可惜,也许是马克思表述的多样性,或者是后世对唯物史观的理解问题,总之人们对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解读至今仍然不能逻辑自洽。前苏联教科书模式的误读不仅将生产力局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错置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柯亨也仅仅认识到应将劳动者排除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之外。我国理论界对生产力概念的认识虽然长期处于前苏联教科书的不良影响之下,但是仍有不少学者致力于生产力概念的重新阐释,并且取得了积极成果。要正确理解生产力概念,就必须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重回马克思的相关文本,把生产力“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样,生产力在内涵上就是人们推动自身与外部世界发展的能力或力量,在外延上包括人们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和社会关系的生产等等在内的所有生产活动的能力或力量。当然,这种解读必将导致人们先前关于唯物史观理解的根本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