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新闻语篇中的隐性评价意义及其表达手段 ... 收藏
新闻语篇中的隐性评价意义及其表达手段 ...

新闻语篇中的隐性评价意义及其表达手段 ——以《纽约时报》香港修例风波报道为例

作     者:苑超玲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李洪儒

授予年度:2020年

学科分类: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文学-英语语言文学] 05[文学] 

主      题:隐性评价意义 隐性评价策略 表达手段 新闻语篇 

摘      要:以前,评价意义的研究重心主要在显性评价意义上,近年来,其研究重心向隐性评价意义转移。新闻语篇虽然强调公正性和客观性,但实际上传达作者的意识形态和价值立场,因此暗含丰富的评价意义。本文以P.R.R.White的隐性评价机制为理论框架,选取214篇《纽约时报》中关于香港修例风波的新闻报道,探讨新闻作者通过哪些隐性评价策略和手段表达评价意义。研究发现:(1)新闻作者综合运用唤起、激发、联想、归属及其信源4种隐性评价策略间接表达对中国官方及警察的消极评价。(2)丰富P.R.R.White的隐性评价机制:对比是可行的激发策略表达手段,信源是有效的归属策略表达手段。(3)在唤起策略方面,新闻作者有选择性地列举对抗议者有利的事实,并将警察安排成积极的“施为者,把抗议者安排成无辜的“受事者,从而间接表达新闻作者对警察的消极评价;在激发策略方面,新闻作者通过隐喻、反预期、强化和对比,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官方和警察的消极评价;在联想策略方面,新闻作者选择看似中性实则带有积极评价意义的词汇来赞扬抗议者;在归属及信源策略方面,新闻作者通过间接方式支持抗议者所提供的信息,否定来自中国官方的信息,利用言据信誉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同时使用相对较多的匿名信源,达到借外部信源来表达自身观点的目的。(4)从宏观层面出发,新闻作者通过语篇韵律、显性评价的辐射和文化语境间接表达相应的消极评价意义。隐性评价机制的运作体现为上述4种隐性评价策略的合理运用,评价策略的运用前提是表达手段的提炼和储备。因此,本文在理论探索和语料分析的基础上,聚焦于隐性评价表达手段的发现和凝练,旨在使受众知晓香港修例风波新闻语篇中的隐性评价意义是如何表达的,从而保持客观、正确的立场。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