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奥义书之业力思想研究 收藏
奥义书之业力思想研究

奥义书之业力思想研究

作     者:李志阳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周骅

授予年度:2019年

学科分类:01[哲学] 0101[哲学-哲学] 010103[哲学-外国哲学] 

主      题:吠陀 奥义书 业力 

摘      要:若从印度思想史上观察,必会发现业力思想始终贯穿于印度宗教与哲学中,它是印度宗教和哲学的基础思想之一。业力思想肇创于遥远的古印度吠陀时代。今人通过现有可见的典籍,大体可以认为《梨俱吠陀》中规律思想是形成业力思想的雏形。“规律掌控着自然、道德、祭祀的合理运作,其背后蕴含着神意的操控,一旦人们破坏“规律必会被神灵惩处。而在当时最具影响的业力思想是祭祀业力观——那时的人们认为祭祀有消弭业力的效用。继之出现的《阿闼婆吠陀》,则对业力思想又有所新的拓展,形成了保存业力观。所谓“保存,是表明善恶的业力不随过程而消失,而是如影随形地跟着人们生前与死后。此种观点,多少可窥出些轮回思想的影子,虽然相关论述极少,却由之开启了梵书时代轮回业报思想。梵书产生于吠陀本集之后。其业力思想的独特性在于出现了有相对系统的轮回思想——即三道轮回观点。而且在此时尤为重视祭祀的功效,将善恶业力的评判标准,定为祭祀的行为是否符合规范,从而形成了更为严格的祭祀业力观。随后,因祭祀过于繁琐,给人们带来了厌烦的情绪,到了森林书时代,渐渐用冥想代替祭祀,以消除业力。这一思想继而被奥义书延续。奥义书时代进入全新的理性为主导的时代,业力思想在此时进入更大的发展。人们普遍淡化祭祀的理念,走向了偏重自我探索的哲学思辨之路。奥义书也含摄了吠陀时代的业力思想,特别是将轮回、业力、解脱三者进行了更为精细系统的论述。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最为突出的特色,也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主意业力说。“主意业力说触及人们造业的心理动机层面,而不是专在取悦神祇的祭祀上用功。这种观点认为,人之所以造业是欲望引发的意志产生的结果。至此,业力思想的发展进入到探索内在心灵(涉及主观心理)的时期。此说认为在轮回和业力的逼迫下,想要解脱唯有放弃私欲,达到本真自我,与梵合一,而这便是“梵我合一的主意业力观。其意义在于体味自我的存在和神性之微妙,并由之实践深层意义的返观内省的思考。在内容与实践上都彰显出奥义书作为开启印度理性时代的代表作,并最终扬弃吠陀感性偶像崇拜和梵书外在仪式之宗教,致力向一种真正超越、反思性的宗教转变。讨论业力思想在宗教视域下的性质界定,不仅仅是为了对业力思想有一个系统、正确的认识,破除业力的神秘性,清晰地找准业力的理论地位,更是为了还原业力思想与自由相容的原貌,将我们“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现实精神呈现出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必与自我始终绾合着——我们必须承认,认识到自我究竟的本质就是自由。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