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融合背景下特殊需要幼儿社会参与现状及其干预研究 收藏
融合背景下特殊需要幼儿社会参与现状及其干预研究

融合背景下特殊需要幼儿社会参与现状及其干预研究

作     者:刘双全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朱宗顺

授予年度:2020年

学科分类:040105[教育学-学前教育学] 0401[教育学-教育学] 04[教育学] 

主      题:特殊需要幼儿 社会参与 干预 学前融合教育 

摘      要:自20世纪中期以来,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安置在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的融合教育模式正日益成为共识。我国2017年修订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明确规定:“积极推进融合教育,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优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纳入普通教育环境中并不会自动增加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与普通同伴的友谊。很多研究证明特殊需要幼儿的社会参与情况堪忧。社会参与作为融合教育的重要部分,很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为此,本研究分为两大部分:现状研究和干预研究。首先以横断的现状研究来探明特殊需要幼儿全面的社会参与情况,以及确定影响社会参与水平的因素;其次以研究一中探明的因素作为干预切入点来干预,以验证纵向研究的结果。第一部分的现状研究,以HZ市融合班级中89名特殊需要幼儿为样本,基于同伴社会计量报告以及教师对特殊幼儿互动的评估,对特殊需要幼儿社会参与的三个子领域:同伴接纳、友谊/社会关系、互动进行了研究。同时还调查了1133名普通幼儿的社会网络作为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现状中总体1222名幼儿中没有获得友谊的有472人(38.60%),其中1133名中普通幼儿有408人(36.00%)没有获得友谊,89名特殊幼儿中有64人(71.90%)没有获得友谊。特殊需要幼儿中有45人(50.56%)没有参与任何小团体,而普通幼儿只有194人(17.12%)。特殊需要幼儿和普通幼儿在社会参与的接纳子领域(Z-接纳)、友谊/社会关系(小团体、相对中心度、互选比例)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考虑到各障碍类型之间的人数较为失衡,部分儿童障碍类型未知。以及按照常规使用障碍类型进行分类,难以较好的说明障碍儿童社会参与的差异,例如多动症和自闭症在问题行为上有一些相似的地方。相关分析中发现支持方式(资源教室、园外干预)与社会参与的各变量均不存在相关关系。再加上相关分析中SSIS-RS的结果与社会参与的各维度均存在相关性。所以本研究使用K-均值聚类方法对SSIS-RS的社交技能和问题行为进行聚类分析。发现两个聚类分组。用低社交技能高问题行为(组1,n=46)、高社交技能低问题行为(组2,n=43)的标准将89名障碍幼儿分为两组。聚类分组后两组的障碍类型、性别分布情况,以及社会参与各子领域差异的Mann-Whitney U检验。发现自闭症、智力障碍、发育迟缓更多的属于低社交技能高问题行为组。两组的社会接纳,互动以及友谊/社会关系三个维度中的各项差异基本上达到中度至高度的差异。且低社交技能高问题行为组在社会参与的三个子领域得分均低于高社交技能低问题行为组。在最后的回归分析中也确定了社交技能和问题行为可以作为社会参与的影响因子。第二部分为干预研究。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分两类特殊需要幼儿进行干预。一提升其社会参与水平。设想了两个线性关系:1.同伴支持——社交能力提高——社会参与水平提升;2.功能评估——问题行为改善——社会参与水平提高。使用单一被试干预和单组前后测准实验嵌套的研究设计。但是在结果中只有设想1得到了验证。最终得到研究结论为:(1)特殊需要幼儿在社会参与的两大子领域(接纳、友谊/社会关系)的水平显著低于普通幼儿。(2)高问题行为类特殊需要幼儿社会参与水平显著低于低社交技能类。(3)社交技能和问题行为可以预测特殊需要幼儿的社会参与结果;性别、年龄、是否有兄弟姐妹及已获得支持的方式(校外干预或资源教室支持)与特殊需要幼儿的社会参与不相关。(4)社交技能不足的特殊需要幼儿可以通过干预来提升社会参与水平,而问题行为突出的特殊需要幼儿则难以提升。这一结果可以为设置个性化的融合教育方案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