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控制与高中生心理幸福感的关系 ——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效应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商士杰
授予年度:2020年
学科分类:0402[教育学-心理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学位)] 040202[教育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4[教育学]
摘 要: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基于不同的哲学背景,幸福感包括两种研究取向:一种是以“快乐论为核心的主观幸福感,另一种是以“实现论为核心心理幸福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发展较为成熟,但具有局限性,人们从情感角度衡量主观幸福感,但情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具有稳定性,而心理幸福感更注重人们的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对幸福感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高中生的心理正处于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状态,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激烈的竞争压力,如果不能合理解决矛盾,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和问题行为。国内学者大多只关注高中生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正,而对积极心理素质在高中生身心健康成长中的作用重视度不够。然而,国内尚未出现适合高中生使用的心理幸福感量表,国外Ryff的心理幸福感量表已经非常成熟,是心理幸福感研究重要的测量工具,我国学者将Ryff的六因素心理幸福感量表在城市居民和大学生群体中进行试用,结果显示构想效度不理想。因此,本研究将首先修订适合我国高中生使用的心理幸福感量表,为我国高中生心理幸福感的研究提供测量工具。父母控制包括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父母对子女通过施加规范、主动询问等方式进行行为控制,子女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体贴询问,作为一种积极的教养方式可以正向预测高中生幸福感。父母通过侵扰子女内心世界、破坏孩子自主性发展进行心理控制,心理控制负向预测高中生心理幸福感,从理论上讲,父母心理控制可以被认为是影响青少年情绪生活的压力源,进而影响青少年的幸福感。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人有关系、胜任和自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似乎是家庭因素(父母控制)与幸福感之间联系的一个合理的中介变量。父母通过心理控制迫使儿童的想法行为达到自己的目标期望,这给孩子带来内外双重压力,限制了青少年自由,威胁其自主需要,降低自我效能感,影响青少年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进而导致幸福感水平降低。有学者指出,父母行为控制的目的是教孩子理解成人推理,并最终能够为自己做决定,即发展自主性。在父母的行为控制下,在父母设置的合理的限制范围内,子女被允许为自己做决定,清晰合理的规则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行为后果,从而发展自己的决策能力,有助于自主需要的满足,进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幸福感水平。本研究共包含两个部分,研究一:修订适用于中国本土文化的高中生心理幸福感测量工具,研究二:考察父母控制对高中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心理幸福感的研究,提出假设1:父母心理控制会负向预测高中生的心理幸福感,父母行为控制会正向预测高中生的心理幸福感;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提出假设2:父母心理控制会负向预测高中生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父母行为控制会正向预测高中生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假设3: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可能在父母控制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采用高中生报告的父母控制问卷、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问卷及高中生心理幸福感问卷,对石家庄某高中750名高中生进行施测,使用SPSS24.0和Amos7.0进行数据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新修订的高中生心理幸福感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高中生心理幸福感的测量工具。(2)高中生个人目标感在性别和年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个人目标感水平显著高于女生,高一年级个人目标感水平显著高于高二年级;高中生心理幸福感及掌控环境、个人目标感在是否是独生子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3)父母行为控制与高中生心理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父母心理控制与心理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父母行为控制与高中生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呈显著正相关,心理控制与高中生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呈显著负相关;高中生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与心理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4)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父母行为控制和高中生心理幸福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父母心理控制和高中生心理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