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武术“功夫”概念多维型塑之研究 收藏
武术“功夫”概念多维型塑之研究

武术“功夫”概念多维型塑之研究

作     者:李晓红 

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戴国斌

授予年度:2019年

学科分类:040304[教育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0403[教育学-体育学] 04[教育学] 

主      题:武术 功夫 文化史 概念史 “德之功夫” “气之功夫” “生活之功夫” “理想之功夫” 

摘      要:李小龙功夫片将粤语“功夫翻译为“Kung Fu而响彻全球,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使“功夫变成了全球热词和武术的代名词。虽然,国内有些人对武术代名词“功夫持排斥态度,但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武术国际化发展无法忽视国际范围对武术“功夫概念的接受度,同时也需要面对他们对武术“功夫理解片面性之现实。基于此,本文将“功夫作为研究对象,以“文化史研究方法梳理“功夫概念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形成,分析“功夫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武术“功夫概念的多维型塑。第一,儒家为中国文化的“功夫说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框架。儒家“功夫说,以“立功、立德、立言确立其思想的源头,于宋明理学区分为“内圣外王,内涵“内在的自我修养和外在的社会贡献两部分,为中国文化的“功夫说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框架,也以其“德之主旋律可称之为“德之功夫。第二,道家为中国文化的“功夫说填充人体修炼的内容实体。在儒家内在修养“功夫说的基础上,道家结合其“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等文化实践,发展出人体修炼的气之理论与实践系统,表现为“气之功夫。第三,佛家将中国文化的“功夫说泛化为社会生活之图景。在儒家功夫的内外基础上,佛家以“课其功的修炼、修行,将中国功夫文化泛化到书法、绘画、刺绣、建筑等日常生活之中,内含“时间投入、工作成果,表现为“生活之功夫。第四,文艺创作在中国文化“功夫说基础上将其成为武术的符号所指。武打小说、武打片的文艺创作为武侠之体能、技术、器械,以及武术的拳种流派等进行了“来源于武术,高于武术的新创作,不仅使“功夫作为武术的代表符号广为人所知,而且也以其理想的气息,表征为“理想之功夫。第五,中国文化的“功夫说也多维度地影响了中国武术的历史发展。其中,儒家的“德之功夫,不仅以“克制内涵形成了中国武术的武德,而且将“立功、立德、立言融入习武者的抱负与动机之中。道家的“气之功夫丰富了习武者对“气的想象与运用。佛家的“生活之功夫不仅使练功方式生活化,而且促成武术“功夫概念“时间+结果的形成。文艺创作的“理想之功夫上,不仅强化了武术人艺无止境的动机,而且其“高于现实的创作又称为武术人实践的目标。第六,武术“功夫概念,在儒家、道家、佛家“功夫说的基础上由文艺创作最终型塑。多维型塑的武术“功夫概念也是一个多维性存在,它既是一套文化系统,是一套技术系统,也是与大量时间、精力投入相关文化表征。最后,本研究还为武术“功夫概念的国际传播和国内认同提出若干建议。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