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我国大城市公共服务获得感空间分异的感知效应研究 收藏
我国大城市公共服务获得感空间分异的感知效应研究

我国大城市公共服务获得感空间分异的感知效应研究

作     者:宋巧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祝小宁

授予年度:2019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120401[管理学-行政管理] 

主      题:公共服务 获得感 大城市圈层 空间分异 感知效应 

摘      要:自2015年“获得感概念提出以来,公共服务获得感逐渐成为衡量公共服务效率的一大重要指标。而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的不断升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等精神上的感受逐渐被可视化和数据化。研究发现,各大城市圈经济增长、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然而空间上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评价却存在较大差异。《2017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中的第一城市圈经济发展指标远超第二、三、四城市圈,但在《公共服务蓝皮书(2018)》、“2017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对大城市公众的公共服务满意度和幸福感的数据调查报告中,经济发展指标处于第一圈的城市反而得分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次的城市得分名列前茅,因而发现问题,我国各大城市公共服务获得感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逆向差异悖论。再进一步分析各个大城市内部空间上的公共服务获得感,可以从我国各个大城市的年鉴与统计局数据中发现,各大城市在空间上也存在经济发展水平与获得感不相匹配的问题,即城市的“中心圈层——边缘圈层——郊区圈层在公共服务供给数量上呈现递减的趋势,而在获得感的调查报告中却显示出公众公共服务获得感水平的递增趋势。因此,通过数据分析得出问题结论:尽管全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带来了公共服务投入和建设的供给水平差距,但公众对该地区公共服务的获得感受、满意程度、幸福感受却呈现出与之不相匹配的特殊差异悖论现象。本研究从我国大城市不同圈层间,公众对公共服务获得感受的差异问题出发,提出基本假设:公共服务获得感的空间分异是由供给水平与感知加工所共同导致的结果,而感知又是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基于此前提假设,重点探究公共服务获得感空间分异的感知效应,阐明其影响因子以及逻辑互动关系,以期从公众感知的视角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提升公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