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健康行为学视角分析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
作者单位: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梅
授予年度:2016年
主 题:学龄儿童 身体活动 体育锻炼行为 静坐行为 个体认知 家庭因素 支持性环境
摘 要:积极地身体活动可有效提高个体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是影响健康的重要行为因素。儿童青少年时期身体活动行为习惯可影响成年期的身体活动模式,对慢病预防和健康维持有着重要意义。身体活动行为养成是一个动态发展和变化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解决身体活动不足,不能单一遏制指标下滑表象,而需转化思路、创新路径,从健康行为学着手客观全面评测存在的问题,多角度提高身体活动水平和体质健康状况。研究目的以哈尔滨市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调查身体活动现状及构成特点,探讨个体、家庭因素、学校文化和支持性环境对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为国家卫生和教育相关决策部门开展身体活动健康教育及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哈尔滨市11、13、15岁儿童青少年共2438名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学龄儿童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调查》问卷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采用SAS9.2统计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检验组间差异性。身体活动影响因素探讨则使用多元回归-析因分析、GENMOD逐步分析和逻辑回归,显著性水平取P0.05。研究结果1.我国哈尔滨市儿童青少年通常一周达到每天60分钟中等强度及以上身体活动的人数比例为9.4%,每周3次及以上大强度身体活动的人数比仅占28.0%。2.每周校内身体活动总时间为3.15小时,校外体育锻炼频率和时间达到活跃水平的比例分别为37.5%和14.5%,参加体育俱乐部训练的人群比为9.7%。3.逐步回归发现,城乡及区县被移除模型对身体活动无显著性影响,仅学校质量等级与MVPA活跃水平和VPA频率呈正相关(β=0.0704/0.0468)。缺少器材及无人指导与MVPA呈负相关(β=-0.3236/-0.38627)。4.以“提高运动技能为动机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较高(β=0.27915)。“学业负担重、“不感兴趣、不想动是活动量不足的主要原因。运动能力和体质好的儿童青少年相比同龄人每周MVPA活跃水平更高(β=0.30071/0.25801)。5.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校外体育活动时间和频率对每周身体活动水平有显著贡献作用(β=0.21364.29354),而体育课和早操课间操时间无法解释身体活动水平的个体差异。上学日做作业和静坐总时间与身体活动水平呈低度负相关(r=-0.083/-0.057)。6.父亲受教育程度、家庭集体活动频率及家庭经济状况与MVPA水平呈正相关(β=0.1418.2782)。研究结论1.我国哈尔滨市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普遍不足,低于芬兰等欧美国家。2.校内有效增强体质的体育活动比例较低且校外体育锻炼行为未能有效补充,是身体活动不足的原因之一。3.相对城乡区县等社会综合性环境,学校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影响比重更大。缺少器械、无人指导等支持性环境不足是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的限制因素。4.“提高运动技能是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有效动机,运动能力和体质健康状况好是增进身体活动参与的前提。5.课外及校外体育活动对身体活动总量有积极贡献作用,静坐行为尤其是做作业时间与身体活动水平呈低度负相关。6.父亲受教育程度、家庭集体活动频率及家庭经济状况对子女身体活动起正向促进作用。建议多层面加强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引导和干预。提高个体对身体活动健康认知,落实校园体育教育、加强校外体育活动科学指导,重视家庭教育和行为管理,改善周围支持性环境设施,从根本上提高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和体质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