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性”谈红绿彩的继承与创新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杨冰
授予年度:2019年
学科分类:1305[艺术学-设计学(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 1304[艺术学-美术学] 13[艺术学]
摘 要:一个民族在文化内容、形式、精神等方面形成可传承且统一的独特性,即艺术民族性。黄宾虹言:“画有民族性,而无时代性;虽有时代改变外貌,而精神不移,中国绘画艺术在民族特有的审美精神下是可以穿越时空的,与过去未来者对话的。除了如齐白石所论造化与艺术的关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相对前人作品而言也在“似与不似之间。似者民族审美之精神也;异者个人风格之体貌也,即“源与流的关系。一个民族的真正意义上的消亡是从民族文化特有的“精神开始。相对水墨画来说,在融合其它民族文化后发展起来的绢纸青绿山水画、敦煌壁画以及红绿彩瓷画是一类比较特殊的艺术语言系统。其中红绿彩瓷堪称瓷中“逸品,引领我国釉上彩绘的时代,它以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巧妙地对外来文化进行“筛选及“化用。金元时期的红绿彩瓷艺术是一个高峰,这与宋代绘画作为中国绘画艺术鼎盛时期有很大关系,明清时期相对来说就显得粗鄙不堪,呈式微性下滑。当下的红绿彩则主要以三种形态存在,即“西化语境下的创新,还有就是对传统的“引用与“化用。本文以红绿彩瓷画为切入点,论述红配绿艺术在民族审美精神中的意识形态,从而认知继承与创新过程中“以不变应万变的东西,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求师于千年百世之前,求知于千年百世之后,避免盲目创新中造成文化畸形、文化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