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幸福观之比较研究 收藏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幸福观之比较研究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幸福观之比较研究

作     者:韦富金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伍志燕

授予年度:2019年

学科分类:03[法学] 030501[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305[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主      题:费尔巴哈 马克思 幸福观 比较 

摘      要:本文主要运用比较研究法,对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幸福观进行研究。通过二者幸福观的比较,对当代社会主义幸福观的构建以及人们幸福感的获取提供当代启示。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幸福观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形成的时代背景相似,费尔巴哈的幸福观形成于分裂的联邦德国到德国即将开展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马克思的幸福观则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的时候到十九世纪后半叶,二者都在德国资产阶级的社会环境下产生。在幸福的前提和现实基础上,二者关注当下社会的现实生活的幸福,对宗教神学持批判态度,都认为物质生活的充裕和身体健康是幸福的前提。在幸福的动力和成分上,二者都具有唯物主义的成分,将人的需求看作是幸福的动力。尽管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幸福观具有很多共性和交融之处,然而他们二者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在阶级基础上,马克思以集体主义为本位,费尔巴哈以资本主义为本位。在幸福的主体及逻辑起点上,尽管他们都把主体看作人,但是马克思是把其看作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人,费尔巴哈却把其看作是抽象的人。在思想渊源上,马克思幸福观源于批判西方理性和感性主义、形而上学等传统幸福观和革命实践,费尔巴哈的幸福观主要是对传统感性幸福观的传承,以及对基督教哲学和唯心主义的批判。在幸福的价值取向与实现途径上,马克思将幸福最终目标定位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高境界是“共产主义,目标和出发点是个人和集体幸福,费尔巴哈认为达到自我保存是幸福的目标,幸福是人生的目的,生活是思维的目的。至于幸福的实现,马克思坚持以集体主义为核心,注重虚幻性和实际幸福的结合、主观幸福和客观幸福的结合、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结合、相对幸福和绝对幸福的结合、劳动幸福和享受幸福相统一,注重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幸福需要通过奉献社会、消除异化劳动、获取自由时间,在劳动和在真实的集体中去实现幸福;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实现途径是意志自由、逃避痛苦、珍惜生命、珍爱生活,合理地利己,建立爱的宗教。马克思和费尔巴哈两者幸福观对我们构建当代幸福观有着深刻的启示:当代幸福观的构建需坚持以人为本,遵循物质和精神相统一,实现个人与社会相统一。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