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物买卖中影响标的物相符性的非物理因素研究——以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视角
作者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宋秀梅
授予年度:2019年
学科分类:030109[法学-国际法学(含: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 0301[法学-法学] 03[法学] 0302[法学-政治学] 030206[法学-国际政治] 030609[法学-涉外警务学] 0306[法学-公安学]
主 题:国际货物买卖 CISG 标的相符性 非物理属性 意思自治
摘 要:在国际货物买卖中,由于买卖关系的核心是标的货物的取得,故而围绕标的货物“相符性而产生合同争议往往是买卖关系法律纠纷中中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一类。笔者认为,标的物相符性(conformity)是指在买卖合同关系中,卖方最终交付于买方的货物比照于合同所描述状态及买方合理期待状态的契合程度,或者说满足程度(degree of satisfaction)。基于传统的国际货物买卖交易习惯和相关司法判例,标的物相符性往往是基立于数量、质量、规格等物理属性(physical features)进行衡量和判断的。本文提出,在当下国际货物贸易实践中,标的物的“非物理属性(non-physical features)已经逐渐受到重视并成为了国际贸易法裁判中影响标的物相符性的关键因素。本文将标的物非物理属性定义为货物所具有的不直接影响货物本身使用性和适销性的事实关联和法律约束的统称。本文首先从当今国际货物买卖实践中汇总了可能影响标的物相符性的传统物理属性因素,并将标的物非物理属性的不同类型进行了归类处理。认为标的物非物理属性大致可以分为标的物自身随附因素、与标的相关的法律约束以及宗教及道德标准三类。随后,本文依托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相关条款,剖析了所述标的物非物理属性之所以能够影响其相符性德的法律依据和论证逻辑,以期证明标的物非物理属性在国际货物贸易实践中确将显著影响标的物的相符性结果。本文的结论是,无论是从买卖法的核心原则“当事人双方意思自治(parties’autonomy of will),还是CISG中有关卖方义务、合同解释、商业惯例的条约规定,都可以建立起标的物非物理属性与标的相符性的关联。在当今国际货物买卖实践日趋复杂性和多元化的背景下,及早系统识别并规范可能影响标的相符性的非物理因素,对于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及优化该领域的司法裁判体系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