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
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徐广明
授予年度:2019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5[医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10[医学]
摘 要:目的:描述社区抑郁症患者主观睡眠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数据来源于2011年天津市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项目。该流行病学调查项目采取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在天津市18个区县随机抽取15538名年龄≥18岁,居住时间≥3个月的居民作为受访者。由经过培训的精神科医生调查员入户面对面访谈。第一阶段使用一般健康问卷及8项精神障碍扫描问题初步筛查受访者患精神障碍的风险等级,并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测量主观睡眠质量。根据筛查结果将受访者判定为高、中、低三个精神障碍患病风险等级。然后随机抽取10%低危组、40%中危组及100%高危组受访者,使用DSM-Ⅳ-TR轴I障碍临床定式检查(SCID-I/P)进行诊断评估。最终4438人(97.3%)完成调查,439人患重性抑郁障碍,其中157人为目前患重性抑郁障碍。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检验分析不同人群的主观睡眠质量,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有无某项抑郁症状的患者主观睡眠质量是否存在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重性抑郁症患者主观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与既往患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相比,现患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睡眠质量差(27.9%vs.9%,χ=36.022,P0.001),睡眠效率低于65%的比例较高(11%vs.6.1%,χ=9.040,P=0.029),睡眠时间短(9.1%vs.3.9%,χ=18.934,P0.001),潜伏期长(37.7%vs.29%,χ=13.188,P=0.004),每周出现1次睡眠紊乱的比例相对较高(21.4%vs.10.8%,χ=12.898,P=0.005),经常出现日间功能的损害(35.7%vs.14.3%,χ=31.558,P0.001),睡眠药物的使用在既往患重性抑郁障碍和现患重性抑郁障碍患者间无明显差异。与健康人群相比,既往患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存在睡眠质量差(9%vs.2.6%,χ=83.586,P0.001),睡眠效率低(6.1%vs.1.9%,χ=86.540,P0.001),睡眠时间短(3.9%vs.1.5%,χ=36.238,P0.001),潜伏期长(29%vs.11.3%,χ=100.485,P0.001),每周使用睡眠药物超过3次(13.6%vs.4.6%,χ=46.091,P0.001),睡眠紊乱(1.1%vs.0.2%,χ=73.440,P0.001),以及经常出现日间功能的损害(14.3%vs.6.3%,χ=31.558,P0.001)。2、现患重性抑郁障碍人群中,“精神运动激越或迟滞症状阳性(95)vs.阴性(61)患者(Z=2.198,P=0.028)、“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症状阳性(85)vs.阴性(72)患者(Z=3.335,P=0.001)的PSQI得分有显著性差异。既往抑郁障碍人群中,“疲倦或精力缺失症状阳性(226)和阴性(50)的患者(Z=2.382,P=0.017)PSQI得分有显著性差异。3、在现患重性抑郁障碍患者中,已婚(OR=0.250,95%CI=0.082.757)是主观睡眠质量的保护性因素,而吸烟(OR=0.372,95%CI=0.143.969)、存在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OR=2.348,95%CI=1.018.413)、有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OR=2.735,95%CI=1.049.132)是主观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在既往患重性抑郁障碍患者中,居住在农村(OR=2.212,95%CI=1.039.711)、受教育年限高(参照组为0)[7年(OR=5.876,95%CI=1.7999.193);103年(OR=5.569,95%CI=1.7319.910);13(OR=7.860,95%CI=2.2547.410)]是睡眠质量的保护性因素,无工作(OR=0.458,95%CI=0.227.921)和GHQ≥4分(OR=0.241,95%CI=0.132.439)是主观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结论:1、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存在主观睡眠质量差,睡眠潜伏期延长,持续时间短,睡眠效率低,睡眠紊乱以及出现日间功能的损害,既往患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症状消失后,睡眠问题仍持续存在。2、本研究发现已婚是现患重性抑郁障碍患者主观睡眠质量的保护性因素,吸烟、存在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及自杀意念或行为是主观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对于既往患重性抑郁障碍的人群,居住在农村、受教育年限高是其主观睡眠质量的保护性因素,而无工作,心理健康状况差是其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