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姐妹情未了》(节选)翻译项目报告 收藏
《姐妹情未了》(节选)翻译项目报告

《姐妹情未了》(节选)翻译项目报告

作     者:华云飞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胡健;吕小梅

授予年度:2019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文学-英语语言文学] 05[文学] 050101[文学-文艺学] 

主      题:《姐妹情未了》 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 直译 意译 

摘      要:本文是一篇英译汉小说翻译项目报告,项目原文节选自美国《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畅销书作家卡洛琳·布朗(Carolyn Brown)的小说《姐妹情未了》(The Sometimes Sisters)的第一章。这是一部关于家庭、信任和宽恕的小说,本章节主要讲述的是三姐妹因奶奶去世,回到奶奶经营的度假村,回忆起小时候的种种。笔者希望通过翻译这本小说,加强对翻译理论和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同时能更好地了解美国文化中的亲情观和家庭观,对比中美文化中亲情观和家庭观的不同。小说中有大量的场景描述和人物对话,文中书面语和口语交替使用,且小说的主人公三姐妹性格迥异。因此,笔者在翻译时,需注意语体的不同,抓住小说主人公的人物性格,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译文能再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展现不同的人物性格。在翻译过程中,笔者主要以皮特·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翻译理论为指导,来帮助笔者进行源语文本的翻译。这部小说是通俗类小说,故笔者在翻译时采取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为主,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为辅的翻译策略。交际翻译将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感受放在首位,其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Newmark,1981/1988:22)。在翻译时,笔者大部分以交际翻译为理论指导,不拘泥于原文的写作形式,考虑译文读者的反应,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力图最大限度地使目的语读者得到与源语读者相同的阅读感受。而在处理具有源语语言和文化特色的内容时,笔者则以语义翻译理论为指导,适当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对皮特·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翻译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翻译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笔者认识到,翻译是一项复杂且需要长期积累经验的工作。译者不仅要熟练掌握源语和目的语,更要对双方语言的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在翻译时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输出译文。笔者知道,自己在翻译方面自身仍有很多不足,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