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僧孺集》校注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郝继东
授予年度:2019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0105[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05[文学]
摘 要:王僧孺(465-522),字僧孺,東海郯人,南朝梁文學家,魏衛將軍王肅之八世孫。學識淵博,好藏書,與沈約、任昉並為梁三大藏書家。現存明人1佚《王僧孺集》一卷,包括文28篇,含賦、表、教、書等15種文體,詩共39首,包括樂府詩6首。《王僧孺集》從最初各史書目錄記載的三十卷,到明人1佚時僅剩一卷,作品散佚數量眾多。其文集傳至今日,篇章收錄數量、內容有遺漏、)誤的問題,學界並未對王僧孺作品進行系統整理,王僧孺作品《王僧孺集》處於沉寂狀態。本文正是基於此,現對其現存作品進行1佚、校注,以期為日後的王僧孺研究提供一個較完善的詩文集校注本,一窺其創作風采。本論文第一部分為緒論,包括王僧孺生平事蹟、文學及譜學創作、《王僧孺集》版本及作品流傳、王僧孺及《王僧孺集》研究現狀。前兩章對王僧孺家世、文學、譜學等進行研究。東海王氏為世家大族,詩書傳世的家風對王僧孺好墳典、忠厚純良的品質產生深遠影響。成年後,王僧孺成為西邸文人,緣自竟陵王蕭子良傾意賓客,從而才俊之士皆遊集西邸,王僧孺也因此與徐勉、任昉等名儒相識,並酬唱往來,關係密切。仕履方面較為坎坷,雖於齊、梁二世皆有官任,但每一官任時間短暫,相隔甚遠,起落無常,可以概之以“迍邅。第三章為歷代史志書目、總集、別集、選本、類書等收錄王僧孺作品情況。明人1佚《王僧孺集》一卷,流傳至今,但版本紛雜,內容相迥,在篇數、字句方面仍存爭議,且學界並未對王僧孺作品進行系統整理,關注度相比同時代文人實為低下。第四章為王僧孺及《王僧孺集》研究現狀,包括王僧孺史料研究、王僧孺文學作品研究、王僧孺譜學研究。第二部分是《王僧孺集》校注,為論文的正文部分。先列凡例,校注內容包括解題、校記、注釋三部分。校注正文包括文28篇、詩39首,按照張燮《七十二家集·王左丞集》目錄依次校之。後列附錄,包括傳記資料及友人與王僧孺的酬和作品及遺事。相關評論資料如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陸時庸《古詩鏡》、王夫之《古詩評選》等,已寫入校注正文的解題部分,附錄不再重複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