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监管场所风险防控机制研究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丁煜
授予年度:2017年
学科分类: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020206[经济学-国际贸易学]
摘 要:海关是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负责对进出境运输工具、货物、物品、人员进行监管。海关监管场所是由《海关法》规定的海关监管区的概念的延伸,其设立需要海关认可。出入海关监管场所的人员、运输工具、货物都必须经过海关同意。进出境运输工具、货物、物品、人员在办结海关通关手续前不能离开海关监管场所。由此可见,对海关监管场所的管理,尤其是对海关监管场所经营企业的管理是海关整体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人员交流量、对外贸易量不断增加,而海关的人员编制一直没有相应增加。特别在近年来,报考海关系统的人员越来越少,工作量的增加和人员的减少成为非常突出的矛盾。2015年天津8.12爆炸案震惊全国,海关总署事后总结要求大力加强对海关监管场所的管理。那么,在现有的人力资源条件下如何加强监管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海关是最早尝试系统信息化的国家机关之一,H883系统是最早的通关系统,.后来又出现了 H2000和H2010通关系统。另外,海关近年来还开发了很多辅助管理系统,如监管场所备案信息管理、舱单管理、运输工具管理系统等等。在海关的数据库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但是如何将这些数据有效利用起来,也是海关近年来研究的重点方向。本文尝试通过引入风险管理理念,从海关数据库中提取监管场所相关信息,设置风险指标对监管场所企业进行评估,并根据评分高低将监管场所企业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类别,对不同类别的企业给予不同的监管方式。对高风险企业不给予通关优惠措施,并投入人力采取各种方法加强对其监管;对低风险企业海关将给予相应的通关优惠,减少对其人力投入,甚至可以尝试企业自主管理的模式。尝试改变现阶段对每个监管场所平均分配监管力量而造成的既不能有效防范风险又产生人力资源不足的现象。本文通过分析风险指标,建立了监管场所风险防控机制,并试点应用于金陵海关20家监管场所中。通过对金陵海关辖区内20家监管场所应用风险模型情况的分析,对模型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并找到可改进之处,争取进一步完善后在关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