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赵秋成
授予年度:2018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020204[经济学-金融学(含∶保险学)] 120404[管理学-社会保障]
摘 要: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呈不断加剧趋势。而在农村,随着越来越多青壮年劳动力人口流入城市,农村老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比重持续升高,以致于超越了城市。与此同时,土地保障能力的减弱、家庭养老保障功能的弱化以及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在凸显农村养老供求矛盾的同时,也使得农村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居高不下,农村老年人养老和劳动力参与问题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关注。为了切实保障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填补社会养老保障的空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简称“新农保)应运而生。“新农保使得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金收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随着“新农保制度的推行和逐渐全覆盖,“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和劳动力供给时间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最后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全国基线调查数据,基于劳动力供给理论构建模型,并运用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率的影响方向是不稳定的。2011年“新农保养老金收入显著降低了农村老年人的总劳动参与率和自家农业劳动参与率,养老金收入每增加1%,农村老年人的总劳动参与率和自家农业劳动参与率分别下降3.26个百分点和3.06个百分点,但2013年时“新农保收入每增加1%,反而使农村老年人的总劳动参与率和自家农业劳动参与率分别增加了 2.48和1.82个百分点。(2)“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影响不具有持续显著性。2011年“新农保养老金收入显著降低了农村老年人总劳动力供给时间和自家农业劳动时间,“新农保收入每增长1%,总劳动力供给时间和自家农业劳动时间分别减少17.32小时和18.19小时,然而,运用2013年调查数据的研究结果却表明,“新农保对劳动时间的影响却不显著。(3)健康状况、家庭人均收入、子女的经济支持和居住安排等因素对农村老年人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表现出了较好稳定性,其中,健康状况越好和家庭人均收入越高,农村老年人越倾向于提高劳动参与率和增加劳动力供给时间,而子女的经济支持和与子女同住的居住安排则会降低劳动参与率和减少劳动力供给时间,自身状况和家庭因素对农村老年人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不容忽视。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建议:(1)应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促进“新农保制度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同时,建立基础养老金动态调整机制,同时对未满60周岁的农村居民,国家应鼓励其早参保、早缴费,引导他们选择较高层次的缴费标准,充实个人账户,提高保障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从而提高制度的保障能力,增强制度的持续性。(2)拓宽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渠道,调整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构成。这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速推进土地流转,在将农村老年人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增加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二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村老年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开发农村老年人人力资源的同时,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经济能力和经济地位。(3)促进多种养老方式协调发展。一是应鼓励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二是在发展社会养老的同时继续发挥家庭养老的重要作用,提高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形成敬老、爱老社会氛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