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媒体对香港回归集体记忆的建构 ——以《人民日报》和《香港文汇... 收藏
媒体对香港回归集体记忆的建构 ——以《人民日报》和《香港文汇...

媒体对香港回归集体记忆的建构 ——以《人民日报》和《香港文汇报》为例

作     者:韩青峰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李希光;谢太平

授予年度:2018年

学科分类:050302[文学-传播学] 03[法学] 05[文学] 030503[法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503[文学-新闻传播学] 0305[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主      题:集体记忆 媒介 香港回归 建构 

摘      要:2017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中国新闻界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报道和关注。在“香港回归集体记忆形成的过程中,媒体的作用尤为重要,它在对有关事件进行报道和回顾的同时,也促使着新的集体记忆形成。本文将《人民日报》和《香港文汇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份报纸2017年发表的关于“香港回归纪念报道进行分析,探究媒体对于香港回归集体记忆的建构。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客观地看待媒体对于记忆再现和建构的影响,梳理媒体是如何利用框架和方法来纪念历史和建构集体记忆的,并试图呈现出其背后的社会、媒体和政治三者之间的多元互动关系。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首先,本文从宏观的层面来探究2017年《人民日报》和《香港文汇报》相关报道的框架建构,通过类目建构和内容分析,来研究《人民日报》和《香港文汇报》在报道数量、报道版面、报道体裁以及主题设置上如何建构香港回归的集体记忆,同时探究出两份报纸建构集体记忆的方式。其次,从微观层面分析报道内容的文本特征,从“政治层面、“经济社会、“两地关系等多个维度来探究《人民日报》和《香港文汇报》对香港回归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这部分内容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了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法,从文本、话语、社会实践三个向度对《人民日报》《香港文汇报》的报道内容进行话语分析,力求解读出文本所隐藏的深层寓意,展现出两份报纸在文本建构上的相同和差异之处。最后,通过以上分析发现,《人民日报》和《香港文汇报》在建构香港回归集体记忆的过程中,受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掌控,影响和塑造了受众形成以“一国两制、“发展等议题为主的关于香港回归的集体记忆。这是两份报纸对香港集体记忆建构的相同之处。另一方面,媒体对集体记忆的建构是一个选择性报道(凸显、再现和遮蔽)的过程,依据媒体性质、受众对象的不同,在具体建构中又存在着差异,围绕同一主题建构了不同的集体记忆。这是两份报纸之间的不同之处。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运用了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其中,内容分析法以文献内容为研究对象,通过类目建构,对2017年《人民日报》和《香港文汇报》关于香港回归的纪念报道进行系统、定量的分析,力求找出文本内容中的隐含数据,进而得到一个更精确、科学、全面的结论。话语分析方面,从文本、话语、社会实践三个向度对《人民日报》和《香港文汇报》的报道内容进行话语分析。具体而言,文本向度侧重于对报道内容进行语言方面的分析和解读;话语实践向度侧重于对新闻报道中的生产过程和解释过程的性质说明;社会实践向度关注的是媒体报道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以及话语本身所反映的社会因素。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