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退市风险警示利润指标与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 收藏
退市风险警示利润指标与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

退市风险警示利润指标与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

作     者:余艳红 

作者单位: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郑德渊

授予年度:2018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1202[管理学-工商管理] 020204[经济学-金融学(含∶保险学)] 

主      题:退市风险警示 上市公司 利润指标 非经常性损益 

摘      要:我国证券市场退市风险警示机制是从1998年实行的特别处理机制演变而来的,在资本市场发展初期,该项机制旨在通过向投资者提示上市公司在经营业绩、信息披露等方面的风险,引导其及时调整投资决策,规避相关风险。对证券市场而言,可以引导劣质上市实体退出公开交易市场,提高市场质量。在*ST机制运行了20年后,我国证券市场环境、市场规模、投资者参与范围都出现了很大的转变,退市风险警示制度在其适用度上的弊端也逐渐暴露。我国目前的退市流程包括几个重要阶段,风险警示阶段、暂停上市阶段及终止上市阶段。其中风险警示阶段是指出现财务或其他重大异常的股票被特别标志,交易涨幅受到一定限制,在风险警示期内,根据公司的业绩表现等指标,确定对上市公司实施暂停上市或撤销警示。监管机构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完善*ST机制及其他退市相关机制,包括对实施风险警示的情形判定标准、撤销风险警示的情形判定条件、暂停上市的标准、恢复上市的条件及强制退市与主动退市的情形等不断修订,完善相关判定标准体系,以期发挥机制预期的作用。针对撤销风险警示的条件,我国目前的规定由财务指标标准、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标准、合法合规性标准及其他标准几部分构成。财务指标中,又分为营业收入规模标准、净资产标准及净利润标准。根据证券市场历年的经验数据汇总分析可以看出,财务指标尤其是净利润指标,成为上市公司是否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以及能否摘星成功的关键因素,因触及净利润指标而被实施*ST的上市公司占绝大多数。因此对*ST相关财务指标的设置,成为*ST制度能否有助于形成证券市场优胜劣汰的进出机制的重要一环。2012年两大证券交易所发布新的股票上市规则,对*ST公司摘星利润指标做出修改,取消“扣非后净利润为正的摘星指标,即因净利润指标被实施*ST的上市实体,只要在下一会计年度实现净利润归正,即可回归主板交易。该指标没有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对业绩的影响,使得*ST公司摘星更加容易,被社会舆论视为对*ST公司监管的放宽,因为*ST公司可以较为容易的通过非经常性项目导致的盈余,达到摘星的条件。新的摘星利润指标的修订,是否真的如社会舆论所述,导致大量劣质上市公司积极采取非经常性盈余管理手段,滞留在公开证券市场上,产生负面的效应?本文试图从新利润指标实施后证券市场的历史数据中,得到一些有用的经验及建议。论文主体部分提出:利润指标修订后,新摘星的上市公司长期业绩并未得到改善的假设,并以沪深主板A股市场上2014-2017年摘星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业绩表现、每股指标、盈利能力、收益质量多个角度,对样本公司经营业绩进行统计分析,并汇总分析结果。之后,针对分析得出的*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常用手段如政府补助、债务重组、非流动资产出售,论文以理论描述加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较为详细的解释。最后,论文针对*ST指标体系的完善及如何促进有效退出机制的形成,提出几点建议。提出正确界定非经常性损益的性质,并统一会计准则与证券监管规则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列报与披露的一致性,提高扣非后净利润指标的可执行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完善*ST指标体系,加强对主营业务指标的重视程度,弱化利润指标的重要性,降低*ST公司盈余管理的积极性,引导上市公司积极提升公司主业的经营能力。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