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时“主体间性超越”美学理论研究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肖明华
授予年度:2017年
学科分类:01[哲学] 0101[哲学-哲学] 010106[哲学-美学]
摘 要:杨春时先生是中国当代颇具影响力的一位美学家。在与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的论争中,杨春时先生不断推进自己的美学思考,并最终建构起了由他自己所命名的“主体间性超越美学理论,为当代中国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杨春时先生最初是以“超越实践美学、“走向后实践美学等学术主张在美学界崭露头角的。在后实践美学家族中,他独树一帜地倡导超越美学,追寻生存的自由。此后,他发现实践美学过于强调主体性,这使得自由和美难以显现,于是他又自觉建构其审美主体间性理论。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杨春时发现超越美学还是建立在生存论而非存在论基础之上,而主体间性缺乏存在论的证明也无法最终实现对实践美学的超越,杨春时由此重视存在论和现象学的同一。在他看来,现代哲学的两大系统即存在论和现象学需要打通,如此才可以实现审美的超越性和主体间性,同时才可能建构名副其实的后实践美学,并最终实现美学作为“第一哲学的夙愿。不妨说,美学作为“第一哲学也是“第一哲学自身的夙愿,因为存在、现象只有在美学中才是可能的。具体而言,杨春时为审美奠定了存在论的基础,认为存在作为生存的依据,具有同一性和本真性,是我与世界的共在,并由此推导出审美的超越性和主体间性。审美的超越性克服了现实生存的异化,由此到达自由的境界,并恢复存在的本真性;审美的主体间性则可以恢复存在的同一性。超越、主体间性的审美之境如何可能呢?杨春时认为除了要把世界存在论化,还需要将存在论与现象学关联起来。依其之见,存在论只有在现象学视域中才有可能,因为现象学让世界世界化的同时,也就让现象成为存在的显现,而现象成为存在的显现之时,现象也就不是存在者的呈现。生存的超越也因此有了存在论的依据,主体间性也就从认识论走向了存在论。就此而言,“主体间性的超越美学只有进入现象学视域才能够获得,杨春时因此认为美学乃现象学与存在论的同一。杨春时先生的“主体间性超越美学理论推动了实践论美学的自我发展,诸如新实践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建构无疑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他的影响,因此不可否认其美学的基础理论价值和学术史意义。同时,由于“主体间性超越美学理论沟通了现象学与存在论,可谓在新的存在论基础上构建了现代形而上学,这为克服现代社会可能出现的意义虚无等弊病提供了救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