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减毒活疫苗生产用毒株的基因遗传稳定性研究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姜春来
授予年度:2014年
学科分类:1001[医学-基础医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102[医学-免疫学] 10[医学]
主 题:流感病毒减株 A/17/California/2009/38 A/17/Perth/09/87 B/56/Brisbane/60/08 遗传稳定性
摘 要:流行性感冒是由甲(A)、乙(B)、丙(C)三型流感病毒分别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乙两型流感病毒基因组由8个单链负链RNA节段组成,丙型流感病毒则缺少一个编码NA的RNA节段。不同的RNA节段编码不同的蛋白质,拥有特定的生物学功能,进而决定流感病毒的遗传特性。 流感病毒的变异,包括致病性变异、抗原性变异、相变异等方面。致病性变异包括宿主适应性变异、条件致病性变异和冷适应变异,抗原性变异主要是指HA和NA抗原的变异,主要有抗原漂移和抗原转换两种形式。因流感病毒的抗原易发生变异,曾多次引起过世界性的流感大流行,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预防流感和控制其流行的最有效措施就是接种流感疫苗。根据流感灭活疫苗的有效成分,可将其分为流感全病毒灭活疫苗、流感病毒裂解疫苗、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目前使用的流感灭活疫苗主要是针对A型H1N1、A型H3N2和B型流感病毒的三联疫苗,使用安全,且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 流感减毒活疫苗是将亲代减毒株(常为冷适应株)的六个内部基因(PB2、PB1、PA、NP、M、NS)和目前流行病毒株的两个基因(HA和NA)进行重配后得到的流感病毒减毒株制得的,既具有供体冷适应病毒株的温度敏感、冷适应、减毒的特点,又有流行病毒株的抗原特性。目前已批准上市的流感减毒活疫苗有美国的FluMistTM和俄罗斯的LAIV。 由于流感病毒属于节段性RNA病毒,基因重组率高,非常容易发生突变而改变其抗原。流感疫苗减毒株制备成流感减毒活疫苗应用于人群后,必须保证其基因的遗传稳定性,才能保证疫苗作用于人体仍然能维持其基本特征,使用后不能使人致病,且能产生良好的免疫保护。因此流感病毒减毒株基因的遗传稳定性对于疫苗生产用毒株来说是非常重要,只有基因遗传稳定才能保证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就是研究流感减毒活疫苗生产用毒株基因的遗传稳定性。 本实验将A/17/California/2009/38(H1N1)、 A/17/Perth/09/87(H3N2)及B/56/Brisbane/60/08三株流感病毒减毒株分别接种于鸡胚尿囊腔中进行连续传代培养,选取第2、3、5、10代毒株,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提取病毒的全部基因RNA,通过逆转录成cDNA,PCR扩增后连入载体构建质粒,将质粒转入大肠杆菌后提取阳性单克隆进行培养,再提取质粒送测序。 将A/17/California/2009/38、A/17/Perth/09/87、B/56/Brisbane/60/08这3种病毒4个代次共12株病毒株的PB2、PB1、PA、NP、M、NS等6个基因与其亲本减毒株A/Leningrad/134/17/57(H2N2)、B/USSR/60/69相同基因进行基因全序列和氨基酸全序列比对;将A/17/California/2009/38、 A/17/Perth/09/87、B/56/Brisbane/60/08这3种病毒4个代次共12株病毒株的HA和NA这2个基因与WHO推荐的适用于北半球的2011~2012年相应流感减毒病毒株anA/California/07/2009(H1N1)-like virus、an A/Perth/16/2009(H3N2)-likevirus、a B/Brisbane/60/2008-like virus进行基因全序列和氨基酸全序列比对,比对结果显示,病毒在传代的过程中出现了核苷酸和氨基酸的突变,但突变率非常低,甲型流感病毒的总突变率仅为0.035%,乙型流感病毒的总突变率仅为0.022%,说明该病毒株与対比株同源性大于99%,且连续传代10代次内基因遗传稳定。 将A/17/California/2009/38、A/17/Perth/09/87、B/56/Brisbane/60/08的减毒特征基因关键位点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其亲本减毒株A/Leningrad/134/17/57(H2N2)、B/USSR/60/69相应位点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比对结果显示,各代次流感病毒株关键减毒位点并没有出现核苷酸和氨基酸的改变。说明这三株病毒株连续传代10代次内基因遗传稳定,减毒特性没有改变。 本实验可以证明A/17/California/2009/38、 A/17/Perth/09/87、B/56/Brisbane/60/08这三种病毒均为基因遗传性稳定的病毒,符合国家对流感减毒活疫苗生产用毒种的要求,可以保证疫苗在基因遗传稳定性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