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x-2、Bcl-2、Fas蛋白在胆道不全梗阻大鼠胆总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张启文
授予年度:2014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0[医学-外科学(含: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烧伤、野战外)] 10[医学]
摘 要:背景与目的 胆道不全梗阻在胆道疾病中比较常见,它是由很多种病因引起的,比如胆管周围组织炎症、胆管内结石、肿瘤、胰腺病变、寄生虫、先天性胆道疾病等。从而引起梗阻性黄疸,导致体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内毒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甚至引起肝肾功能损害以及凝血机制异常。良性胆道梗阻引起的长期胆汁淤积以及长期慢性狭窄性胆管炎最终都可以导致胆管癌的发生。目前,良性胆道梗阻引起胆管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还不明确,但是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比如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特别是胆管癌中Cox-2、Bcl-2蛋白的表达异常升高,而且Cox-2、Bcl-2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这些蛋白在良性胆道梗阻中的表达进行实验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在这项研究中,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胆总管不完全梗阻大鼠的Cox-2和Bcl-2、Fas蛋白在胆总管上皮细胞中不同时间的表达水平,观察Cox-2和胆总管上皮细胞组织学变化的关系,在胆总管不完全梗阻时,其上皮细胞凋亡的调节机制。从而说明Cox-2、Bcl-2是否有致胆道不全梗阻大鼠胆总管上皮细胞发生癌变的可能。 方法 选取60只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不区分雌雄,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A组40只,为胆总管不完全梗阻组,再分为4个亚组,每亚组10只;B组20只,为实验对照组,再分为4个亚组,每亚组5只。A组的大鼠在全麻后行胆总管不完全结扎,建立动物实验模型;B组的大鼠在全麻后仅仅游离胆总管,不做结扎。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3天、7天、14天、21天采取门静脉血并且切取近端胆总管标本,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数值的变化,HE染色法观察胆总管组织形态学的改变,TUNEL法观察胆总管上皮细胞凋亡水平,免疫组化法(SABC法)检测大鼠胆总管上皮细胞中Cox-2、Bcl-2、Fas蛋白的表达水平。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士s)表示,两组结果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总胆红素(TBIL)数值测定:实验组(A组)随着胆总管不全梗阻的时间延长,血清胆红素数值呈逐渐增高趋势,而对照组(B组)数值变化不显著。实验组(A组)与对照组(B组)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胆总管上皮细胞组织形态变化:实验组(A组)胆总管于不完全结扎后7天稍扩张,而且发现有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术后21天发现胆总管扩张更加明显,而且胆管壁明显增厚,出现纤维组织和上皮组织增生,对照组(B组)无明显变化。 3.细胞凋亡水平变化:实验组(A组)于术后3天即发现胆总管上皮细胞凋亡增加,而且随着胆总管不全梗阻的时间延长,细胞凋亡数值呈明显增高趋势;对照组(B组)胆总管上皮组织中偶见凋亡细胞。A组与B组细胞凋亡数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2、Bcl-2、Fas蛋白的表达结果:Cox-2蛋白在实验组(A组)中的表达于术后3天和7天呈现弱阳性,14天、21天均呈现阳性表达;Cox-2蛋白在对照组(B组)中均为阴性表达。Bcl-2蛋白在实验组(A组)中随着胆总管不全结扎的时间延长,其表达逐渐增强,术后3天为弱阳性表达,术后7天、14天均呈现阳性表达,术后21天呈现强阳性表达;而在对照组(B组)胆总管上皮细胞中Bcl-2的表达均为阴性。Fas蛋白在实验组(A组)中的表达也随着胆总管不全结扎的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术后3天为弱阳性表达,术后7天、14天均呈现阳性表达,术后21天呈现强阳性表达;而在对照组(B组)胆总管上皮细胞中几乎无表达。 结论 1.细胞凋亡是机体保持动态平衡的重要机制之一,Bcl-2蛋白和Fas蛋白的表达可以调控胆总管不完全梗阻大鼠胆总管上皮细胞的凋亡活动;***-2蛋白和Bcl-2蛋白可能与胆总管不完全梗阻大鼠的胆总管上皮细胞增殖有关;3.胆总管不完全梗阻大鼠的胆总管上皮细胞增殖,胆总管壁增厚,有癌变倾向,其致癌作用可能是Cox-2蛋白通过Bcl-2蛋白途径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