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学模型的山东省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姜旭朝
授予年度:2015年
学科分类:120301[管理学-农业经济管理] 12[管理学] 1203[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
摘 要:山东省是海洋渔业大省,加上适合的气候因素和优质的海岸线,使海洋渔业产业在山东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证粮食安全、维护市场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海洋渔业产业在生态、资源方面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在开发利用中遇到了各种阻碍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国际上,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实施和中日、中韩三国渔业协定的签订,使山东省海洋捕捞面积急剧缩减,大批海洋渔船被迫停工,海洋渔民不得不面临严峻的转产转业难题,这都加剧了海洋渔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具体到山东省内,沿海海域环境污染程度不断升级,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海水养殖科技含量低导致生态效益不足,为压缩海洋捕捞强度而推行的渔船报废和渔民转产转业等措施任重道远,都对山东省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在本文中,对国内外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整理的基础之上,对山东省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变迁、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探讨,将建国以来海洋渔业的历史变迁划分为海洋渔业恢复期、海洋渔业曲折发展期、海洋渔业高速发展期三个阶段,并对每一个历史阶段海洋渔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将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为外在制约因素和内在制约因素两部分。外在制约因素包括政府监管与海洋渔业产业政策、生态因素等,内在制约因素包括各类海洋渔业生产要素:海洋机动渔船、养殖面积、海洋渔业劳动力、港口码头等。这为下文进行实证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实证部分,首先对山东省海洋渔业逻辑斯蒂增长模型进行非线性最小二乘估计,得到海洋渔业发展的结构突变点,即增长拐点出现在1992年,将1979年以来山东海洋渔业发展划分为拐点前后两个阶段分别研究,选取海水养殖面积、海洋机动渔船功率和海洋渔业劳动力数量三个指标作为影响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变量,在分析状态变量之间灰色关联度的基础上,得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联度均大于0.55,证明三个状态变量之间都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制约和关联的程度非常明显,系统各状态变量的相关度都不相同,说明它们具有不均匀性、正相关性、不可逆性等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因果线性关系。这些状态变量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1992年之前海洋渔业的发展演化模式和方向,因此可以将它们作为山东省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演化分析变量。然后对其进行协同作用分析,拐点之前海洋机动渔船功率的弛豫系数r=0.1003最小,而拐点之后海水养殖面积的弛豫系数r=0.3302最小,计算结果表明影响山东省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序参量由拐点前的海洋机动渔船功率转变为拐点后的海水养殖面积,两个时期推动山东省海洋渔业演化发展的主导和支配因素发生了转化,山东省海洋渔业的发展模式逐步趋向于可持续化。结论表明山东海洋渔业由第一阶段粗放型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逐渐过渡到第二阶段集约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同时也证明山东对机动渔船实施“双控措施的科学性以及对海洋渔民继续推广“转产转业政策的重要性。对海洋渔业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养护,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使海洋渔业资源在满足当代人发展需要的同时,也能满足子孙后代对海洋渔业资源的需求,才能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