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转型社会民众的宗教信仰及其引导 收藏
转型社会民众的宗教信仰及其引导

转型社会民众的宗教信仰及其引导

作     者:卫丽萍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梁丽萍

授予年度:2005年

学科分类:01[哲学] 0101[哲学-哲学] 010107[哲学-宗教学] 

主      题:社会转型 宗教信仰 宗教徒 

摘      要:宗教不仅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在历史上,宗教既充当过文化的载体,又扮演过科学的仇敌。21世纪的今天,尽管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社会生活日益世俗化,但宗教并没有消逝,反而以各种新的形式继续对文学、艺术、哲学以及社会各方面渗透,保持其特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甚至在一些地区和一些群体中出现了“宗教热的现象。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撞击着中国社会的各个要素,也为宗教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社会转型在我国表现为:从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从刚性结构社会向弹性社会结构转型,从同质文化社会向异质文化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社会转型为宗教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相对宽松的政治、社会环境为宗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济发展带来的寺院教堂规模的扩大,为宗教的发展留下了空间;人们对精神生活多样化的需求都成为宗教发展的条件,而社会竞争的加剧,社会矛盾复杂化,导致一部分人心理失衡,需要寻求精神的寄托。因此,在社会转型期,中国出现了“宗教热的现象,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信仰主体和信仰动机多元化;宗教增长速度不一,地区发展不平衡;宗教生活世俗化,宗教信仰道德化,宗教价值观念现代化。 本论文以山西省太谷县为区域社会,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法对民众的宗教信仰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社会转型时期,意义系统转换的需要,是个体皈依宗教的社会原因;信仰者最初是在外在的功利性的动机驱动下接触宗教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信仰中精神层面的成分逐渐增加;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教徒的价值体系,导致其社会行为的信仰归因,但客观上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的效应。本文认为,我们应当客观评价民众的宗教信仰和宗教的社会价值,加强引导,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