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汉英时间隐喻的对比研究——以汉语时间因素的习得为目的 收藏
汉英时间隐喻的对比研究——以汉语时间因素的习得为目的

汉英时间隐喻的对比研究——以汉语时间因素的习得为目的

作     者:王晨晨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祝东平

授予年度:2013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文学-英语语言文学] 05[文学] 

主      题:隐喻 时间 空间 感知模式 教学 

摘      要:隐喻观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自莱考夫等人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观概念,隐喻开始作为一种认知方式进行研究。之前它一直被视为一种单纯的修辞方式。时间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抽象概念,它与空间一同被认为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维度。很多学者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维时空的理论,把一维时间纳入三维空间中,将其视为整体。但时间相对于空间来说,抽象性特点突出,因此人们在去认识时间,理解时间,表达时间上会以空间为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时间的空间隐喻。 要理解时间的空间隐喻构型,本文从时间与空间两个概念出发,分析两个概念的异同,以理解从空间向时间的映射。同时,本文着重研究语言使用者的时间感知模式。从人与时间流中的时间节点的相对动和静的角度,以及人在时间流中采取的主动或者被动的姿态角度,本文对时间的空间隐喻中的一些语言现象做以解释。从动静两个系统的角度来说,本文人文人类时刻能够认识到自己与时间流都是在运动的。人们总是面向未来在时间轴上与时间节点相向而动。未来的时间节点在人面前,过去的在人背后。由此产生未来在前过去在后的语言用法。人们会采取相对的自己在动或者时间在动的取向,但人的朝向是不变的。 面对流逝是不可避免的时间,人类无法阻止时间的逝去。面对时间时人们会有主动和被动两种姿态。人们用日期,计时等方法量化时间,标识时间;当人们去看待每一个不可避免的来了又走的日子或者时间点时,会将自己从时间流中抽离出来,从被动的角度出发去看待时间,每个时间点按照发生的顺序在时间流中从未来向过去移动。此时在时间流前端的是先发生的时间,后端的是后发生的时间,由此产生未来在后,过去在前的用法。 前后的两种不同的认知表达在中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出现。但由于东西方文化和心理的不同,两种语言的使用者有不同的使用倾向。西方文化主导“天人相分,人们在时间面前更主动,英语中未来在前过去在后的表达占多数。东方文化以过去为取向,面对时间时也大多采取被动的姿态。因此相比于英语有着更多的未来在后过去在前的表达。 语言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对世界的认知结果,因此,习得一种语言,就要理解这种认知系统。其他母语的学生习得汉语时,时间因素——如时间词、时体、时间副词等——的习得,都是重点也是难点。难点的原因之一,就是不同民族对时间的感知有所不同,因而,本研究也通过汉英的时间隐喻的对比,探索两个语言团体对时间感知的不同,期望为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或者以此为目的的研究,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隐喻有助于第二语言习得者对词汇的理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利用隐喻进行词汇含义教学和文化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