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北宋接受史研究——以北宋词艺发展史为视角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杨万里
授予年度:2016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文学]
摘 要:作为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柳永词在词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但由于其词内容的复杂性和传统以“人品论文品的评价标准,其词在词史上的争议一直较大,有宋一代开始,世人对他的评价便毁誉参半,歧议纷呈。本文立足于传统的文献学、批评史和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借鉴西方的接受美学理论,采用陈文忠教授接受史研究的三维历时结构(本文主要是影响史),以柳永词为立足点,以后代作家接受柳永词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等事实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以北宋为主的柳永词接受史进行较为深入的梳理,并从中考察具体词作家对柳永词接受活动的某些特点,借以总结北宋时期各代表作家对柳永词接受的美学倾向和规律,从柳词对北宋时期词作家影响的角度来窥探柳永在词史上的真实地位。论文除绪论部分以外,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以柳永词为基础,综合借鉴古今研究柳永词的学术成果,对柳永词作的内容和艺术形式进行一个比较详尽的梳理和总结。厘清词作的内容和艺术特点,为下文不同接受群体的具体接受点做好基础。第二章为“显性接受柳永词的作家群体以及他们接受柳词的文本体现和这一接受的文学史意义,具体以黄庭坚、秦观、曹组、曹端礼为研究个案。黄庭坚对柳词的接受主要体现在“俗的风格特点上,这与他求新求变的审美追求有关,但他偏离了柳词俗易的方向,而转向艰涩。秦观虽然受柳永的多方面影响,但因为始终在审美趣味上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词作显得情韵高雅,深受雅俗两大群体的认可,黄柳二人的接受呈现出较为突出的个人特色。曹组和曹端礼对柳词的接受受到特殊时代背景的影响,他们的接受始终笼罩在柳永的光芒之下,没有自己的个性特色。第三章是“隐性接受柳永词的代表作家——苏轼。主要探讨“东坡境界对“屯田蹊径的借鉴和超越。苏轼对柳永的正向接受不仅体现在遣词造句的仿袭和追摹上,还体现在句式、意象的再运用以及结构模式、风神情韵的暗袭上。苏词“自是一家对“柳七郎风味的变革主要在于主流审美趣味的回归和重塑。第四章“隐性接受柳永词的代表作家——周邦彦。主要探讨“清真范式是如何在柳苏对峙中进行二者内容和词艺的继承和整合。主要表现在抒情主体,情景组合,体段配置,情节化和语言风格等方面。最后总结北宋时期柳词接受特点。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北宋柳词接受始终呈现出雅与俗、本色与诗化、抒情与言志等对立词学范畴的交叉与互融和受非文学因素影响的特点。这一时期所呈现出的接受特点是柳词接受史的开端,也是基础,后世对柳词接受的主要趋向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