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约中照应的英汉对比与翻译 ——以国际人权两公约为例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Referen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nd Their Translations: A Case Study of ICCPR and ICESCR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赵亮
授予年度:2013年
学科分类: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文学-英语语言文学] 05[文学]
摘 要:自从韩礼德和哈桑在其专著《英语的衔接》中系统性提出衔接理论后,该理论受到了语言学界和翻译界的广泛关注。衔接是语篇的重要文本特征,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其中照应归属于语法衔接,是语篇衔接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翻译转换中对语篇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但之前对照应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在文学等普通文本中对照应进行英汉对比,在法律语言中的研究还存在很多空白。 作为国际法渊源之一、同时也是很多国内法来源的国际公约是一种特殊的法律语言,中英文本同时作准,具有同等效力,因此,将照应手段放到国际公约这一语料中进行对比具有说服力。 本文采用定量分析法,选取两个涉及人权的《国际人权宣言》的国际公约“两部曲为语料,以韩礼德衔接理论为理论基础,将照应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及比较照应,研究对比英汉国际公约中不同照应的指示情况,发现国际公约英语中大量使用人称照应并倾向于使用第三人称,而汉语中则多通过名词重复或零指代来实现照应;就指示照应而言英语中this多过于that,而汉语中“这使用频率比“那高;而比较照应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的差异很小。作者从语言本身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相应英译汉翻译策略,追求英译汉过程中的对等。 对照应的分析和对比可以促进对语篇的总体把握和更准确的理解,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可以促使人们正确理解和应用国际公约,为法律翻译提供新的思路,提高法律翻译质量,促进语言学家及法学家对国际公约的进一步研究和与英语国家间的法律交流,为跨文化法律问题的理解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