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卫报》“一带一路”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收藏
《卫报》“一带一路”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卫报》“一带一路”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作     者:程利洪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胡泳

授予年度:2018年

学科分类: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文学-英语语言文学] 05[文学] 

主      题:《卫报》 一带一路 批评性话语分析 

摘      要: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其目的在于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尤其是在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是2017年中国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对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英国作为世界大国,世界强国,其态度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经过Brexit(英国脱欧)之后,英国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的态度会不会有所变化,值得研究。源于西方的批评话语分析(CDA)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得到不断的完善,开创了许多新的研究路径,其关注焦点是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话语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及话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本论文选取英国《卫报》近两年来关于“一带一路的十篇新闻报道作为样本,借助费尔克劳的三维模型和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对其进行批评话语分析,以探究隐藏在新闻文本背后的意识形态,《卫报》所构建起来的“一带一路形象,以及这样的意识形态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本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阶段对新闻样本从词汇选择,转变,及物性,情态等语言特征角度进行探究;第二阶段,通过分析新闻报道来源,阐释语篇的互文性;在最后一个阶段,分析《卫报》所在的机构环境和社会环境,以探讨话语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卫报》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当中,“一带一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更多的是充满了霸权和殖民主义色彩。总体来说,《卫报》对中国“一带一路的报道不够客观公正,对“一带一路的认识不清晰,不深刻,不彻底,对其没有深刻的认同感,其中透漏出一定程度的偏见。2、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是相互影响的,《卫报》的文本生产者正是通过文本生产过程中一些隐蔽的手法,如词汇选择,及物性,新闻来源,情态等将语篇的生产作为误导读者的一种工具,以此塑造了“一带一路的负面形象。3、《卫报》对中国“一带一路负面形象的塑造原因是受到权力和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