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特点及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分析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周桂琴
授予年度:2014年
学科分类:100506[医学-中医内科学]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5[医学-中医学]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摘 要:[目的] 通过对10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生化特点、免疫学特点、病理组织学表现及中医药治疗情况,以加强对本病的认识,评价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作用,有利于提高对本病的临床诊疗水平。 [方法] 1.采用病例回顾分析的方法,病例来源于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确诊为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住院患者,共106例,其中尚处在自身免疫性肝炎阶段患者64例,为AIH肝炎组;已进展至自身免疫性肝硬化阶段者27例,为AIH肝硬化组;自身免疫性肝炎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同时存在者,即重叠综合症15例,为OS组。 2.采集患者临床信息:查阅106例AIH患者病历资料,收集其病史特点、常见的症状体征、合并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肝穿病理组织学检查等信息。 3.统计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各组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 4.评价中医药疗效:64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中有11例患者经过了口服中药治疗,为中药组;排除26例经激素治疗的患者,剩余27例患者既未服中药又未经激素治疗,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中药在改善肝功能、自身抗体等方面的作用。 [结果] 1.病例特点:所纳入的106例患者中,AIH肝炎组64例,AIH肝硬化组27例,重叠综合症(OS)组15例。各组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比例为1:6.57,AIH肝硬化组年龄要大于其他两组。 2.症状体征:AIH最常见的症状为乏力,占69.8%,其他常见症状依次为食欲下降、尿黄、腹胀、恶心,最常见体征为黄疸,其中以轻度黄疸居多,占所有黄疸患者的一半以上。 3.合并疾病:106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合并干燥综合征、5例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10例患者合并糖尿病,还有患者合并有湿疹、荨麻疹、甲状腺功能亢进、结节性甲状腺炎、白癜风等。 4.生化指标:大部分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表现为ALT、 AST, TBIL、 DBIL、 GGT、 ALP等升高。AIH肝炎组ALT、 AST, GGT明显高于AIH肝硬化组。转氨酶升高的程度,绝大部分患者均在10倍ULN以内,AIH肝硬化组与AIH肝炎组比较,AIH肝硬化组AST、 TBIL、 DBIL、 ALP升高ULN的倍数分别在1-2倍、2倍以内、2-5倍、1-2倍的患者较AIH肝炎组多,AIH肝炎组ALT、 AST、 DBIL、 GGT升高ULN的倍数分别在3倍以上、3倍以上、10倍以上、5倍以上的患者较AIH肝硬化组多。 5.免疫指标:本研究发现的自身抗体有16种之多,常见的自身抗体有ANA、 AMA、AMA-M2、 SMA其中SMA阳性的患者中有87.5%伴有ANA阳性。84.8%的患者存在ANA,其滴度59.5%在1:100到1:1000之间,荧光核型所占比例较多的为:核均质型、核颗粒型、胞浆颗粒型。 6.病理组织学特点:有46例患者行肝穿活检,82.6%的患者有典型病理改变,表现为汇管区不同程度界面炎,大部分有较多淋巴、浆细胞浸润。3例为AIH和PBC重叠综合征,表现为胆管细胞增生,小叶间胆管消失。 7.中医药治疗疗效:中药组降低ALT、 AST、 TBIL、 DBIL的作用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ALP、 GGT、 IgG、抗体滴度等指标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常见于中年女性,男女比例为1:6.57,AIH肝硬化组年龄要大于其他两组。以乏力、食欲下降、尿黄、腹胀、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2.大部分AIH患者存在肝脏炎症,表现为ALT、 AST、 TBIL、 DBIL等化验指标增高,AIH肝硬化组与AIH肝炎组生化指标升高程度不同。免疫指标丙种球蛋白增高,以IgG、Y-球蛋白升高为主,本次研究发现最常见的自身抗体是ANA,占84.8%,有将近60%的患者滴度在1:100到1:1000之间,共发现8种荧光核型,其中最常见的为:核均质型、核颗粒型、胞浆颗粒型。 3.大部分患者有典型病理组织学表现,为界面炎和淋巴浆细胞浸润。 4小样本回顾性分析发现中药治疗能够降低患者血清ALT、 AST、 TBIL、 DBIL,具体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