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试论路翎20世纪40年代中长篇小说叙事 收藏
试论路翎20世纪40年代中长篇小说叙事

试论路翎20世纪40年代中长篇小说叙事

作     者:刘小娟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张桂兴

授予年度:2013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文学] 050106[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主      题:路翎 40年代小说 叙事 复调 

摘      要:路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不容忽视的作家,特别是其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可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独特现象。本文选取路翎20世纪40年代的中长篇小说为研究文本,以胡风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以及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为支撑理论,归纳梳理其独特叙事风格的成因、表现、“得与“失等三个方面,从而对路翎这位“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和“未完成的天才作品中的“复调性做出详细的阐释。 前言部分对“路翎研究现状作了归纳、梳理,并指出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第一章:从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语境以及理论指导两个方面入手,归纳、阐述路翎小说中复调性的成因。 中国的20世纪40年代是历史上新与旧交替的年代。各种社会矛盾尚处于形成并不断激烈的变化之中,从客观上形成了复杂、矛盾和多声部特性的大环境,为复调小说出现提供了直接土壤和重要的历史语境。在这样的背景下,路翎初登文坛,结识了胡风,并在其文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始了创作生涯。胡风文学创作理论中的复调理论,为路翎小说中的复调性因素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重点阐述路翎小说中复调性叙事风格的表现。 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创作兴趣点的转变。对人物深层意识世界的突进和高强度的心理刻画,使得路翎在创作主人公形象方面将侧重点放在了主人公对自己和世界的最终看法。其次,叙事兴趣点的转变,使得对话成为了路翎创作过程中实现人物自我意识辩驳过程的必然的叙事策略。再次,复调小说主人公的特性—未完成性。主人公的自我意识是路翎小说叙事的重中之重,而自我意识的不可终结和不可完成性以及对话叙事策略的选择,使得主人公具有了明显特征:未完成性。最后,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主体间的平等。在路翎的小说中,主人公在紧张的对话中,展现自身的意识,争做自身的主人,与作者处于平等的对话位置。 第三章:重点阐述路翎在对独特的叙事和审美风格的探索和追求征途上的“得与“失。 路翎对新型小说创作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为20世纪40年代乃至后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一种发展的可能方向。然而,这位文坛奇葩的探索之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这值得商榷的不完美之处。 结语:20世纪40年代路翎的创作,既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特殊印迹,也凸显着其自身独特的文学审美风格。尽管这种独特的叙事和审美风格仍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但“瑕不掩瑜,路翎及其文学创作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