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感性的澄明:哲学向人的回归 ——马克思感性思想的存在论解释 收藏
感性的澄明:哲学向人的回归 ——马克思感性思想的存在论解释

感性的澄明:哲学向人的回归 ——马克思感性思想的存在论解释

作     者:王乔伊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杨淑静

授予年度:2016年

学科分类:01[哲学] 010101[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0101[哲学-哲学] 

主      题:感性 感性对象性活动  存在论 

摘      要:马尔库塞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材料》一文中指出:“在马克思那里,‘感性’成了创立理论的中心,马克思自己也曾经说过“感性(见费尔巴哈)必须是一切哲学的基础。可见感性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缺乏对马克思感性概念深入、正确的理解,就难以进入马克思哲学所开辟的新的理论视阈之中。以往的哲学史并不是缺乏对感性的理解,只是这种理解囿于形而上学的意识内在性建制之中,因而是脱离人的生活与人的世界的。在这种理论传统中,感性的真实含义被遗忘了,与人的真实关系被遮蔽了,超感性实现了对感性的绝对压制。费尔巴哈实现了对感性的初步变革。他将感性和人结合起来,认为人就是感性存在的,只有感性才是最真实的。感性以感性直观作为把握世界的工具,通过这种直观费尔巴哈想要打破自我封闭的思辨哲学体系。但费尔巴哈的感性只是哲学家们的抽象的感性,并没有将社会性和历史性引入自身概念之中。马克思吸收了费尔巴哈和黑格尔思想的合理内核,将感性看作是“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对象性活动,感性成为主体和客体、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而以这种双重属性理解感性时,感性就具有感性活动以及人的一切感觉及特性这双重内涵。感性就成为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从而开启了其在存在论上的意义。人作为现实的生产过程是在感性活动中塑造的,通过感性活动,人创生着自己和自然界以及整个社会和历史,使人和世界、社会、历史的原初关系被显现出来,感性成为人的根本生活方式。进而,感性的存在论境遇被敞开了。当在存在论意义上理解感性时,感性就与人的整个生命活动联系起来,具有浓厚的生命意蕴。基于对感性的重新理解,马克思对以往的感性概念进行了超越,实现了其在思维范式、价值旨趣等的哲学变革。而对感性概念的重新理解是为了揭示出人本真的存在状态的,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人受抽象的统治,资本成为统治一切的原则。人的感性活动异化为异化劳动,人的感性意识异化为拥有的感觉,人的现实感性生命被割裂了。因而,现实的任务就是要重新恢复人的感性生命,使人真正成为人。而以改造世界为其哲学根本任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即要求实现现实的革命,实现共产主义,从而使感性生活的人能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全面占有人的本质。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