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隐窝的CT表现及与纵隔淋巴结的鉴别诊断研究
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伍建林
授予年度:2016年
学科分类:0831[工学-生物医学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医学学位)] 100207[医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1[医学-基础医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08[工学] 1010[医学-医学技术(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201[医学-内科学(含: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 100106[医学-放射医学] 10[医学]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主 题:心包隐窝 纵隔淋巴结 CT(计算机断层扫描) HRSPR(高位心包上隐窝) PSAR(后部主动脉上隐窝) LSAR(前部主动脉上隐窝)
摘 要:目的:评估CT对心包隐窝和相似表现纵隔淋巴结的鉴别诊断的意义。材料与方法:选择在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行胸部CT检查的患者240例,男112例,女128例,年龄23-101(平均年龄67.15±14.09)岁。心包隐窝组103例,纵隔淋巴结组137例。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回顾性评估CT表现。采用SIEMENS公司炫速双源CT扫描,病人取仰卧位,扫描于正常吸气后屏气进行,层厚7mm,纵隔窗的窗宽400HU,窗位40HU。所有统计分析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我们回顾性分析240例CT扫描,其中103例心包隐窝,137例淋巴结。12例高位心包上隐窝(12%),89例后部主动脉上隐窝(86%)以及2例右后部主动脉上隐窝,其中,3%患者高位心包上隐窝同时合并后部主动脉上隐窝。在心包隐窝组中,39例男性(38%),64例子女性(62%),平均年龄61.60±15.65岁(23-101岁);在淋巴结组中,73例男性(53.31%),64例(46.7%),平均年龄71.33±11.15岁(38-95岁);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与淋巴结相比(短径11.37±3.56,长径17.10±5.14),心包隐窝的平均大小(短径9.54±2.88,短径16.9±4)更小。心包隐窝的密度类似于水的密度,淋巴结的密度类似于软组织密度,心包隐窝平均密度是9.21±4.78HU(0-23HU),淋巴结平均密度是57.05±15.56HU(34-108 HU),心包隐窝平均密度低于淋巴结平均密度,具有显著差异(p0.001)。所有的心包隐窝的密度是均匀的(100%),淋巴结中,62例(45.3%)密度不均匀,75例(54.7%)密度均匀。我们发现CT特征表现,如位置、形状、边缘、密度、钙化及CT随访变化,是重要的鉴别因素,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包隐窝常位于升主动脉后部(88例,85.5%)或气管旁右侧(15例,14.5%),淋巴结位于气管旁(84例,61.3%)和气管旁右侧(53例,38.7%),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心包隐窝的形态有卵圆形42(40.8%),新月形20(19.4%),三角形8(17.5%),圆形5(4.9%),半球形13(12.6%),不规则形1(1.0%),然而,淋巴结的形态有卵圆形86(62.8%),新月形2(1.5%),三角形16(11.7%),圆形13(9.5%),半球形4(2.9%),不规则形16(11.7%);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心包隐窝边缘光滑(100%),淋巴结的边缘是多样的,有光滑(111,81%)、边界不清(24,17.5%)或者是分叶状(2,1.5%)。心包隐窝均无钙化,然而31例(22.6%)淋巴结有钙化,106例(77.4%)淋巴结无钙化。心包隐窝中,101例(98%)的大小无明显改变,1例(1%)增加,1例(1%)减低;而淋巴结中,19例(13.9%)增大,12例(18.8%)缩小和3例(2.2%)消失。38例(27.7%)患者未进行随访。占位效应及增强无显著的意义.结论:主动脉上隐窝不易与纵隔淋巴结鉴别,卵圆形,边缘光滑,水样密度,无钙化,密度均匀和随访无改变是鉴别心包隐窝和纵隔淋巴结的特异性表现,对于正确评估及诊断,了解多样的CT表现和解剖位置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