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试论王阳明的“格物”正心说 收藏
试论王阳明的“格物”正心说

试论王阳明的“格物”正心说

作     者:白静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赵继明

授予年度:2006年

学科分类:01[哲学] 0101[哲学-哲学] 010102[哲学-中国哲学] 

主      题:王阳明 格物 正心 修养 

摘      要:格物说是王阳明(公元1472—1529年)心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他的《大学问》、《传习录》等著作中。王阳明的格物说是在对当时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格物穷理说产生疑惑、深入思考、进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王阳明认为,“格物穷理说的根本失误在于“析心与理为二,这造成了由格知物理到修养性理之间的逻辑缺失,引起了种种修养实践的困惑,因而与《大学》“格物以达到身心修养之目的这一基本思想背道而驰。因此,他以心与理、物的关系作为切入点,对“格物何以修养身心这一《大学》存而未论的理论难题进行了阐释。在他看来,既然“格物是身心修养的范畴,在看待所格之“物或“理时就应当从身心问题的角度观照它们,即“从心上说,而这时便会发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顺着这个思路,他对作为统一身心活动之“条理次第的身、心、意、知、物等几个范畴进行了具体的讨论和分析。指出,“物即事,是为“意所涉着的对象,于其中反映着来自主观的心的活动的影响。所以,身心修养需要从“格物上下手,以良知为标准、为目标来检点体现于“物或“事中的人心意念。这样一来,“正心就不只是“格物的目的所在,而且也是“格物的方法实质所在。所以他结论说,“格物便是正心。王阳明“格物正心的解说将“格物看作是检点身心的活动,这使得《大学》之格、致、诚、正、修等修养条目成为统一的、直涉身心的过程,从而解决了“格物穷理说等因析分心物而造成的由格知物理到修养性理之间的逻辑缺失问题;同时,也使得“格物去除了“穷理说所具有的知识论取向意义,而建立在了道德修养的学说基础之上。这不仅突出强调并充分肯定了儒家道德的主体地位,也还原了《大学》中“格物旨在身心修养的基本思想。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