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岗巴古新世—始新世界线有孔虫生物地层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李国彪
授予年度:2013年
学科分类:070903[理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 0709[理学-地质学] 07[理学]
摘 要:地球环境的变化不仅对自然界、生物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于人类的生存也存在着巨大的威胁。近年来,地球科学界正在将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研究重点放在地球过去发生的气候事件上。古新世/始新世界线极热事件(PETM)是地球历史中的重要地质事件之一。其发现是深海钻探计划(DSDP)和大洋钻探计划(ODP)的重大成果之一。 西藏-特提斯位于特提斯构造域的东部。西藏南部发育连续的海相沉积地层,可与欧洲阿尔卑斯经典特提斯区相对比,其中所含化石在整个东特提斯海域具有代表性,在界线处具有明显的生物更替。因此,对藏南古新世-始新世特提斯古海洋事件的深入研究,无疑会对P/E界线附近的全球极端气候事件的研究提供可靠、有效的对比资料,为科学地认识该事件对全球气候造成的影响提供可靠的证据,并为未来全球气候变化预测提供依据。 本文选取藏南岗巴增布东古近纪地层剖面进行高精度底栖大有孔虫生物地层学研究,聚焦古新世-始新世界线时期底栖有孔虫的演化规律。野外对增布东剖面古新世—始新世界线附近地层进行高密度厘米级采样,室内对野外采集的样品进行分析处理。 通过对增布东剖面有孔虫化石的系统研究,本文共鉴定出底栖大有孔虫18属61种。根据对有孔虫属种特征的综合分析,将岗巴增布东剖面的底栖大有孔虫划分为两个组合带: Miscellanea—Operculina—Daviesina组合带,主要分布于宗浦组顶部瘤状灰岩中;ū Assilina—Nummulites—Orbitolites组合带,分布于遮普惹组底部瘤状灰岩为主的岩层中。 本文同时重点对岗巴增布东剖面P/E界线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增布东剖面中的底栖大有孔虫在P/E界线附近呈现属种先灭绝后复苏的演替现象。增布东剖面P/E界线的识别标志为Miscellanea、Daviesina、Lockhartia部分属种的消失以及Assilina、Nummulites两属分子的大量出现。增布东剖面P/E界线应置于宗浦组顶部与遮普惹组底部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