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史的图像证史方法研究——以《绘画中的儿童社会史》为中心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方明生
授予年度:2013年
学科分类:0303[法学-社会学] 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40103[教育学-教育史] 03[法学] 0401[教育学-教育学] 04[教育学] 030301[法学-社会学]
摘 要:儿童社会史的先驱菲利普阿里埃斯(Philippe Aries)所著的《儿童的世纪:家庭生活的社会史》以欧洲历史中大量的绘画、浮雕、私人日记、传记、家书等的为史料,运用心态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方法解读,采用图像证史的方法,提出“中世纪没有儿童期观念这一突破性的论点,探究了欧洲家庭形态的演变与儿童观的变化过程,成为儿童社会史研究的开创者。循着阿里埃斯的研究足迹,美国学者安妮塔谢鲁修(Anita Schorsch)在其著述《绘画中的儿童社会史》(Imagesof Childhood: An Illustrated Social History)中利用图像证史的方法,通过对诸多从中世纪欧洲到19世纪欧洲、美国的图画资料的解读,与文字档案资料相互补充和印证,为我们详细阐述了一部欧洲和美国中世纪到近代的儿童社会史,为我们了解中世纪至近代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儿童在社会中的地位的提供了生动的图像历史资料,为史学家的欧洲中世纪至近代的儿童社会史研究提供一个全新视角和思维。 本文以历史遗留图像为研究材料,解读图像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经验事实为基本方法,主要从儿童观与养育、儿童与游戏、儿童与学校、儿童与劳动四个方面对《绘画中的儿童社会史》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把握了全书对中世纪到近代儿童在家庭和社会地位的历史发展变化的论述,并对安妮塔谢鲁修的独特的儿童观和社会观进行了论述,总结了她的新颖的图像证史的研究方法和独特的研究视角。 通过对安妮塔谢鲁修著作的研读,探求儿童社会史研究一个侧面,分析其中的图像证史方法,可以弥补我们目前对儿童社会史研究的不足,拓展教育史研究的领域,丰富教育史研究的方法。随着教育史研究中运用图像证史的方法对儿童社会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文化圈中以熊秉真为代表的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正在逐步开拓出来,本论文是这一研究中的一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