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松辽盆地上古生界构造特征探究 收藏
松辽盆地上古生界构造特征探究

松辽盆地上古生界构造特征探究

作     者:邢大全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刘永江

授予年度:2015年

学科分类:070904[理学-构造地质学] 070903[理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 0709[理学-地质学] 07[理学] 

主      题:松辽盆地 上古生界 构造格局 构造演化 

摘      要:松辽盆地位于华北板块北部,兴安地块东缘,是NE向展布的宽广断陷盆地。松辽盆地被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所夹持,构造上受到佳—蒙地块形成,古亚洲洋闭合,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等构造事件叠加的强烈影响。前人仅对盆地上古生界开展过初步的地质调查和钻探工作,但对盆地内上古生界的分布,构造特征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综合最新区域地质资料、钻井资料和重磁资料分析松辽盆地上古生界分布特征;通过地震,电磁资料和地震-地质联合剖面解释,揭示松辽盆地晚古生代地层分布及归属,分析了其岩性特征,确定盆地内12条骨架断裂位置和活动期次,对现今上古生界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总结了其演化规律,对研究松辽盆地上古生界构造格架及演化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证据,同时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新的依据。 本文总结了区域晚古生代地层资料,将野外实际勘察和盆地内外测井资料进行对比,提出松辽盆地上古生界是一个完整的沉积整体,以石炭-二叠系为主,自下而上分别为石炭系通气沟组(C1t)、鹿圈屯组(C1l)及磨盘山组(C2m)、中二叠统大石寨组(P2d)、哲斯组(P2z)及上二叠统林西组(P3l)。岩性主要为砂岩、泥岩、灰岩、粉砂质泥岩、碎屑砂岩及火山岩,既有海相、海陆交互相,又有陆相沉积。 本文运用地球物理方法,利用区域重力、电磁资料进行分析,结合盆地内钻遇上古生界钻井位置及岩性,提出松辽盆地上古生界顶面地层面积13万km2。上古生界地层主要分布在中部凹陷区和东南隆起区,沉积地层在东、西断陷区连片分布,东南隆起区和西部斜坡区零星分布。侵入岩体分布在西部斜坡和东南隆起区,侵入岩体以中—酸性花岗岩为主,闪长岩次之。 通过收集盆地重力资料、地震资料确定松辽盆地骨架断裂位置及展布,结合区域钻井资料、野外实际勘察,综合提出松辽盆地主要发育12条基底骨架断裂,根据其空间展布可以划分为三组不同方向,即:近东西向、北东向及北西向。同时依据前人研究成果和本次研究成果相结合,分析了12条基底骨架断裂的构造特征,构造应力环境,动力变质特征以及火山活动期次与断裂的关系。 结合盆松辽盆地上古生界顶面岩性分布和底面岩性分布规律,盆地基底骨架断裂,提出松辽盆地上古生界现今构造单元划分方案:由西向东依次为:西部坳陷区面积约8.19×104km2,残余厚度3~9.5km,分布于白城—齐齐哈尔—嫩江一线,顶部覆盖厚度未知的花岗岩;中央隆起区面积约2.47×104km2,残余厚度1~2.5km,分布于松原西—大庆—五大连池一线,其下部主要表现为上古生界的褶皱;东部坳陷区面积约7.47×104km2,残余厚度3~11km,分布于长春—哈尔滨—铁力一线,同西部坳陷区一样,顶部覆盖有花岗岩,但厚度应该比西部坳陷区小。 综合以上所有研究成果,结合东北地区构造演化规律,认为松辽盆地上古生界具有“两坳夹一隆的构造特征。通过盆地内地震剖面解释和东北地区构造演化规律结合,认为盆地构造运动主要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大致沿黑河-嫩江-扎兰屯一带在早石炭世末发生碰撞拼接,造成本区NWW-SEE方向的挤压变形作用,形成“两坳夹一隆的总体构造格局。第二阶段:沿西拉木伦河断裂,佳-蒙地块和华北板块于二叠纪末碰撞拼接,由NS向挤压形成EW向宽缓褶皱。第三阶段:中生代(J)由于西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NE向压扭作用形成NE-NNE向褶皱和左行走滑断裂。第四阶段:中生代形成NW向脆性断裂构造变形。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