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烧伤毒素诱导肠源性感染的实验研究 收藏
烧伤毒素诱导肠源性感染的实验研究

烧伤毒素诱导肠源性感染的实验研究

作     者:高华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张科验

授予年度:2006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0[医学-外科学(含: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烧伤、野战外)] 10[医学] 

主      题:烧伤 肠源性感染 烧伤毒素 cD4+、cD8+ 

摘      要:目的:研究烧伤毒素对肠源性感染的诱导作用,揭示严重烧伤后发生肠源性感染的病理-生理机制,从而为严重烧伤早期预防肠源性感染的发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指导烧伤早期的治疗工作,以有效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和重度烧伤后的早期死亡率,提高烧伤治愈后的生存质量,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和社会效益。 方法:健康Wistar大鼠,背部脱毛制作30%Ⅲ度烫伤模型,并在创面下以生理盐水灌洗渗出液,制备烧伤毒素,将所得渗出液注射到正常同种异体大白鼠腹腔内。分别于注射后12h、24h、48h、72h检测:①门静脉血、肠系膜淋巴结匀浆细菌培养结果;②回肠、肠系膜淋巴结病理切片,普通染色,光镜下观察肠壁组织病理变化;③SP超敏试剂盒检测肠道组织CD、CD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及CD/CD变化情况。实验同时设正常对照组和35%Ⅲ度烧伤对照组。 结果:1.注射烧伤毒素12h后血液及肠系膜淋巴结匀浆细菌培养均即可出现阳性结果,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血液培养阳性率逐渐增高,至24h阳性率即可达到峰值。细菌全部为肠道常驻菌,实验组与烧伤对照组相比较,阳性率及细菌种类均无差别。2.回肠及肠系膜淋巴结病理学检查显示,伤后12h到72h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到伤后48h达到高峰,表现为绒毛脱落、坏死、缺失、肠壁脓肿等变化,肠黏膜损伤分数实验组与烧伤对照组无差别,同时有淋巴结的炎性改变。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大鼠肠道T淋巴细胞总数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但是CD、CDT淋巴细胞分别降低程度不同,以CDT淋巴细胞数目降低更为显著。因此有CD/CD比值降低(P0.05)。而实验组与烧伤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 结论:烧伤毒素能引起肠黏膜屏障不同程度的破坏,在一定的时间内(0~48h),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重,至伤后48小时达到高峰;同时使肠壁局部免疫细胞数目下降,免疫功能降低,发生肠道常驻菌的移位,通过血液及淋巴循环,引起全身性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