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中国武术女性群体“击”与“舞”风格研究 收藏
中国武术女性群体“击”与“舞”风格研究

中国武术女性群体“击”与“舞”风格研究

作     者:赖桠楠 

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戴国斌

授予年度:2014年

学科分类:040304[教育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0403[教育学-体育学] 04[教育学] 

主      题:武术 女性   风格 

摘      要:性别研究是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探索两性差异与相互关系中发现社会性别文化运行机制与权力关系。两性关系历经“异体同形、“生物决定论的两性对立、“女性的社会文化建构、以致“消解性别和“性别跨越等“多性化主张。本研究以中国武术的性别问题为立足点,以中国武术女性群体为线索,以蔡龙云(1957)关于中国武术“击与“舞的文化特性与两条发展道路的总结为思路,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解构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文化中的性别问题进行研究,旨在探索中国女性在武术文化中的表征方式与功能意义,试图发现武术中的女性智慧,为武术理论与实践提供女性视角。研究认为: 1.因其体小灵活但力量又相对较弱,固女性武术的技击方式以示弱为逻辑起点。在战术上多以防守为主,以跑见长。在打法上多以边跑边打,倒地着打和小力变大力的打为多。当敌方出手时,女性并不急于正面迎敌,而多以三角步或者割扫腿等灵活步法跑开、绕开对方的攻击路线与攻击范围,然后再伺机进攻。若不慎被打,则用摇法、抖法、弹法等特殊的发力方法来化解对方对我上臂、胸腹等部位的控制。若不慎跌扑,则使用专门为力弱者和缠足女子所创的地躺术来牵制对方。在进攻时,通过手指关节的凸起和短打双攻的方法来增大力的作用效果,击打的部位则多以对方眼、喉、肋骨等要害为攻击目标,一招制敌。 2.女性武术的武演方式以轻柔灵动为美的标准。整体风格以连贯灵巧。通过下腰、后踢等柔韧性动作,燕式平衡、望月平衡等平衡性动作,以及侧身平衡、屈体倒立平衡等柔韧平衡相结合的动作来展现单势动作的柔软舒展之美。通过手花、手型、腰姿、崩脚尖、小跳步等局部动作和手臂、脚步、腿型的伸展造型相结合来展现身体形态的曲线之美。 3.女性“击与“舞的风格并不是作为一种单独的风格类别存在于当代武术中,而是与男性群体或者其它群体的风格特点呈现出相杂糅的状态。被女性群体所使用的技击方法和武演方式也会被男性群体或者其他群体所知晓或者被运用,但从心理和生理学角度来看其使用频率是极少的。 4.从性别研究的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消解性别等理论角度来分析女性“击与“舞的文化内涵。从生理解剖学角度出发,女性自觉、不自觉的选取自身所长用于武术的技击与演练中。从社会规范的性别文化角度出发,女拳男练、南拳女练的现象十分普遍,女性一样可以与其阴柔气质相反的阳刚之气。由此引申到拳种性别的角度来看,其运动特点多在快慢、起落、曲直的相互转化中连续不断,一气呵成。从拳理上说也就是中国武术所追求的刚柔相济、阴阳平衡的最佳状态。 总之,本研究认为女性群体“击与“舞风格与中国武术的发展密切相联。在中国武术史的书写中,女性武术家时见史料、女性拳术间有断涌现。在中国武术文化内涵中,女性的阴柔之气得到保留与发扬,同时它可与男性或者其他群体的气质相互转化,相互消长。从中国武术运动对人格塑造方面看,建议将武术技术对人身体的规训作用发挥到对男女两性或者多性化人格的塑造上来。从竞技武术项目的观赏性、大众参与度、传播发展等方面考虑,建议吸取女垒男棒等项目模式设立的成功经验,开设女子所特有的武术运动项目。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