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安氏Ⅰ类患者颌面部软组织正面观的影响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胡敏
授予年度:2013年
学科分类:1003[医学-口腔医学] 100302[医学-口腔临床医学] 10[医学]
摘 要:实验目的在正畸学历史上,拔牙或非拔牙矫治始终颇具争议。在正畸治疗方案的制定及矫治后效果的评价体系中,人们往往着眼于侧面像或侧位片的研究,而关于软组织正面观轮廓变化的研究资料甚少。然而在患者自身评价与社会生活中,正貌的接触机会远多于侧貌,因而仅以侧貌来评价矫治效果显然是不充分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人体测量实验初步探讨下颌角点在正面像上的投影定点及下颌宽度的测量方法,并以此为手段,通过正面像的测量,评价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安氏Ⅰ类青少年女性患者颌面部软组织正貌的影响。 实验方法首先,按纳入标准选取牙颌面基本正常的青少年60人,在人体上标记下颌角点并拍摄正面像,观察并测量该点在正面像上的投影位点,初步探讨正面像中下颌角标志点的定点及下颌宽度的测量方法,为后续实验提供依据。进而,从病例资料库中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Ⅰ类青少年女性患者50例,其中非拔牙患者25例,拔牙患者25例。拔牙患者均为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双颌突患者。收集每位患者治疗前后的正面像,定点并测量12个指标,包括6个相对线距指标:面宽,下颌宽,鼻宽,口宽,面高,下面高;6个指数指标:面高/面宽,下面高/下颌宽,面宽/下颌宽,下颌宽/面高,口宽/下颌宽,下唇长/上唇长。使用SSP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配对t检验比较每组矫治前后的变化,用两独立样本成组t检验对比组间差异。 实验结果在正面像上,下颌角点在颧弓点-颏下点连线上的投影位置具有一定分布规律,即投影点位于该线段的中点或中点附近,颧弓点-下颌角投影点/颧弓点-颏下点百分比频数曲线近似正态分布,均值位于线段中点,不同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以预实验结果为依据,对实验样本的矫治前后正面像进行测量和对比,统计结果显示,非拔牙组矫治后,下面高增加(P0.05,无法说明组内或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结论在颌面部基本正常、下颌角在均角范围内的青少年中,下颌角点相对于颧弓点-颏下点连线的投影点位于该线段的中点或中点附近,不同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非拔牙患者矫治后下面高增加;双颌突患者宽度的生长发育相对不足,经拔除第一前磨牙矫治后,面型轮廓在水平向及垂直向均发生了改变,其中正面观上最显著的变化为下唇长/上唇长比例增加,接近美学正常值,面部比例协调性得以改善。无论非拔牙或拔牙矫治,下面高/下颌宽指数均增加,下面部整体上产生轻度“变窄变长的效果,对面型有一定修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