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昌宁—孟连缝合带南段上允—惠民—带变质杂岩的变质变形特征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根厚
授予年度:2014年
学科分类:0709[理学-地质学] 070901[理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07[理学]
主 题:变质杂岩 变质变形作用 P-T-t轨迹 昌宁-孟连缝合带 古特提斯洋
摘 要:昌宁-孟连缝合带南段上允-惠民一带地处保山地块和思茅地块之间,近年来一直是中外地质工作者的研究热点。本文将从变质岩的角度,通过对变质杂岩变质变形特征研究,探讨变质岩折返机制,厘定古特提斯洋的俯冲、消亡过程。 近年的地质调查与综合研究表明昌宁-孟连带南段变质杂岩带实际上是一构造混杂岩带,包括钠长绿泥绢云千枚岩、白云母石英片岩、钠长二云石英片岩、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石英片岩、蓝闪石多硅白云母片岩及局部夹透镜状大理岩。该变质杂岩带岩缝合带大体呈北西-南东向。 通过系统的构造解析,认为上允-惠民一带的变质杂岩共经历三期变形两期变质作用:第一期变形变质(D1M1)发生在古特提斯洋自西向东的俯冲期,形成变质杂岩的整体构造样式,以右行剪切的塑性流变为主,伴随较强的变质作用,变质相达绿帘-蓝片岩相。第二期变质变形(D2M2)发生在古特提斯洋消减过程中保山和思茅的陆块碰撞期,以水平收缩变形为主,形成区域性的轴面褶劈理和滑劈理S2,S2彻底置换S1,增生杂岩被剥离到较浅的构造层次,变质程度较弱。第三期(D3)仍处在陆-陆碰撞期,在第二期的基础上继续变形,发育小型叠加褶皱和皱纹线理,具有浅-表构造层次的特征,面理S3具有非透入性特点,未见新生变质矿物。 P-T-t轨迹显示,自俯冲期末开始,岩石发生一定程度的折返。各岩块间以断层接触。白云母石英片岩中多硅白云母40Ar-39Ar测年数据为255.3Ma,蓝片岩中蓝闪石的40Ar-39Ar测年结果为248.5Ma;结合前人在缝合带中对多硅白云母和蓝闪石的40Ar-39Ar测年数据,得出古特提斯洋的在开始俯冲和结束的时间分别为293Ma、248.5Ma,并建立相关俯冲折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