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隐源性癫痫致痫区的定位及临床疗效分析 收藏
隐源性癫痫致痫区的定位及临床疗效分析

隐源性癫痫致痫区的定位及临床疗效分析

作     者:祁晓刚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邱吉庆

授予年度:2014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4[医学-神经病学] 10[医学] 

主      题:隐源性癫痫 致痫区 好发部位 回顾性研究 

摘      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隐源性癫痫致痫区的定位手段及相关术后疗效,为临床上精确定位致痫区、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或术式以及判定预后提供依据。 方法: 分析自2008年5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26例隐源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13岁,平均25.8岁。病程最短4年,最长29年,平均15.6年。发作频率最少3次/月,最多1次/日。通过术前综合评估,向26例患者颅内可疑脑区植入皮层电极及深部电极,行长程视频脑电监测。结合临床症状、头皮脑电、神经影像学、皮层或/及深部电极监测结果综合确定致痫区,手术切除致痫区,术后定期随访。 结果: 经术前综合评估定位,26例均可以明确致痫区,其中颞叶新皮层及颞叶内侧14例,额叶表面8例,颞叶新皮层3例,额叶底面及颞叶1例。术后电话或门诊随访1-5年,平均3年。根据Engel’s分级标准进行评定,随访26例中,Engel I级15例(颞叶新皮层及颞叶内侧11例),Engel II级8例(颞叶新皮层及颞叶内侧3例,),EngelIII级2例,Engel IV级1例。 结论: 当临床症状、头皮脑电监测结果与皮层或/和深部脑电监测结果三者高度一致时,术后患者临床疗效最满意。隐源性癫痫致痫区好发于颞叶新皮层及颞叶内侧,其次依次为额叶表面、额颞交界区,颞叶新皮层、额叶底面及颞叶。通过外科干预、术后随访,依据Engel’s分级标准评定,致痫区位于颞叶新皮层及颞叶内侧的术后效果较满意,Engel’s分级均在II级以上。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