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释名》中的同字为训现象研究 收藏
《释名》中的同字为训现象研究

《释名》中的同字为训现象研究

作     者:程光耀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胡和平

授予年度:2007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0103[文学-汉语言文字学] 05[文学] 

主      题:《释名》 同字为训现象 形式类别 内在实质 训诂价值 

摘      要:同字为训是一种特殊的训诂现象,在《释名》中也是一种重要的释词方法。因此,以往研究者对《释名》中的同字为训现象或多或少有过关注。 所谓同字为训,就是在训释语中重现了被训词。这个重现的被训词,是训释语中的关键部分,它直接解释了被训词的语源义。表面上看这是以被训词本身解释被训词,但实质上其被训词与重现词只是字形相同,意义却并不完全相同,语音和词性有时也不相同。 在《释名》中,同字为训共158例,可分为三类:典型式,即直解式的“A,A也类;次典型式,即直解+说解式的“A,A也,……A/AAC/AC/CA……类;非典型式,即说解式的“A,……A/AA/AAC/AC/CA……类。 在《释名》中,同字为训的被训词与重现词之间的字形关系,有同形多义、同形异词、其中一个用古今字和其中一个用假借字四种情况;其语音关系,有声同韵同、声近韵同两种情况;其词性关系,有都是名词、前名后动、前名后形和前名后声四种情况;其意义关系,有形貌相似、功能相似和动作相似等相似联系,以及形貌相关、功能相关和性质相关等相关联系两种情况。 在《释名》中,同字为训的历史地位,表现在被首次大量采用,且发展更加成熟;其训诂价值,表现在所用的探源方法独特,表现的认知方式合理;其释义缺陷,表现在阅读者不容易理解,训释者主观性太强。其中合理的认知方式,主要是指利用相似联系途径解释的同字为训就是隐喻方式,利用相关联系途径解释的同字为训就是转喻方式。 同字为训是声训,即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探求语源。这与《释名》的主要目的正合,因此《释名》才大量采用同字为训。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